第25小時 | 水 歌

說上天是公平的,賦與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但有趣的是我們常常對於時間流逝的感知卻不太一樣。時而緩慢,度日如年,時而匆匆而過,恍然間已是一日。

時間對於我們而言,究竟該是甚麼樣的存在呢?台灣基隆美術館推出的特展《第25小時》,以多位藝術家的不同視角,探討個人生命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展覽名稱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第25小時」暗示着一種超越日常、跳脫既定時空框架的體驗,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佛教中對於時空的詮釋,兩者之間似存在着令人玩味的深刻連結。 

《一週八天》,黃博志,2024年。

《第25小時》,基隆美術館,2024年。

佛教的時空觀,並非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線性、單向的時間和有限的三維空間。它超越了世俗的限制,展現出時間的無始無終、空間的無限廣袤。時間並非單純的過去、現在、未來,而是三世交融,剎那生滅,亦能於起心動念間創造永恆;空間也並非僅限於我們所能感知的範圍,而是無限延伸,包羅萬象。 

《第25小時》實源自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曾經歷的一種特殊生命經驗,這些經驗令生活狀態和創作節奏發生意料之外的變化,彷彿在日復一日之外,延伸出另一時空。而藝術家們透過裝置、影像、互動等形式,呈現了他們在特殊生命經驗中感受到的時空錯置和情感波動。

這些經驗,無論是疫症、災害,或是身份轉變,都如同佛教時空觀裏的心念覺動,打破了日常生活的慣性,讓藝術家們得以重新審視自身時空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台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一週八天》,正是從自身的經歷出發,探討了在快節奏生活中對時間的感知與思考。 

展覽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呈現,也是對生命、時間和空間的深刻反思。它與佛教的時空觀形成連動,讓我們在藝術體驗中,重新思考個體與社會、時空的關係。或許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我們都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第25小時」,一種超越時間限制的生命維度。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