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之心 │ 譚紀豪

最近迷上蘇州評彈,兩個月去了三次江南。朋友知我本行是西洋古典音樂,推薦我去烏鎮木心美術館看《蕭邦之心》展覽。不會吧?波蘭怎會願意借出作曲家的心臟?網上一搜,展品果然沒有這一項,蕭邦之心仍藏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碑柱之內,連波蘭人都無緣得見。

在1830年「十一月起義」前,20歲的蕭邦帶着一把波蘭的泥土遠赴法國,翌年起義失敗,波蘭亡國,從此他未踏故土。死前他囑咐要把心送回故國,醫生剖出心臟泡浸在白蘭地中,由他姐姐Ludwika帶走,先闖奥地利邊境,再避過俄國邊防軍檢查,送回華沙,最後安放在教堂內。百幾年來,這顆心只被取出過兩次,一次是二戰尾聲被一名納粹軍官拿走並在戰後歸還,另一次是10年前,目的是查看心臟有否變異,據悉在確認完好後,波蘭當局駁回科學家以現代防腐技術保存的建議,蕭邦之心重埋柱內。

自中世紀起,歐洲便有從屍體剖出器官作防腐處理的做法,蕭邦遺願不算破格,卻流露出羸弱外表下濃烈的感情。他死前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發誓把我剖開,這樣我不至被活埋。」肉身雖死,心仍活着。

從蘇州到烏鎮的路上,我想起建造闔閭大城(今蘇州)的伍子胥。《史記》說他遭伯嚭誣陷,吳王夫差不辨是非將他賜死,就義前伍子胥慷慨地說:「把我的眼珠子挖出來掛在城門上,我要看着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果真滅了吳國。民間傳說,城門上伍子胥眼珠放出閃電,嚇得越軍不敢入城。

伍子胥英靈不滅,蕭邦死心不息,念兹在兹,雖死猶生。

到了木心美術館,先看到海報上蕭邦的手模竟印反了變成右手,沒想到波蘭蕭邦研究院作為策展單位之一竟如此大意。這隻左手手模比一同展出的死亡面模更有意思,畢竟蕭邦有照片傳世,鋼琴家的手卻讓人有無限想像。

美術館還展出作曲家親筆書信和樂稿,信是他寄去華沙的家書,譜子是G大調瑪祖卡(Op. 50, No. 1)的頭幾個小節。這些都是華沙蕭邦博物館館藏,沒想到竟在江南水鄉得見,感覺超現實。《蕭邦之心》展期至明年2月5日,40餘件展品包括繪畫、素描和雕塑等,對蕭邦樂迷而言,全是珍寶。華沙聖十字教堂蕭邦之心碑柱上,刻着《聖經》一句話:「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

烏鎮木心美術館的《蕭邦之心》展期至明年2月5日,40餘件展品包括繪畫、素描和雕塑等。

蕭邦死前囑咐要把心送回故國,醫生剖出心臟泡浸在白蘭地中,由他姐姐帶走。

蕭邦手稿

蕭邦左手手模

華沙聖十字教堂蕭邦之心碑柱

蕭邦死亡面模

蕭邦書信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