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冰鎮飲品?│ 陳祖泳

最近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地之中 ─ 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上了一堂中國歷史課。有小孩隨行的關係,在參觀的時候我就不停地想,若果帶孩子來看的話,要怎樣令他有興趣呢?

其中一件展品名叫方鑒,出土時鑒內存青銅方罍。罍是一種形狀似壺的盛酒器。鹽和罍都是配套用以冰酒或溫酒。古人首先把裝滿酒的罍放入鑒內,然後在鑒內放置熱水或冰塊,從而為罍內的酒水進行加熱或降溫。我家小孩很喜歡喝家裏自製的思樂冰,一定會對古時的人也有冰鎮飲品非常有興趣。

回家後,我便做了一些搜尋,發現《養吉齋叢錄》記載:「紫禁城內舊時冰窖五所,其四所各藏冰五千塊,其一所藏九千二百二十六塊。」《欽定大清會典》記載:「納冰於紫禁城內冰窖,工部備辦。」《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記載:「紫禁城內設冰窖五座。初有一窖,系通州冰,後一律用御河冰。」

究竟放在冰窖的冰是怎樣得來的呢?以前沒有做冰的機器,冰是不可能做出來的,而是開採得來的。採冰首先在冰面上將冰打成方塊,之後拉着方形冰塊在冰上滑行,將冰運到窖內。古人很聰明,採冰在冬天,在夜間進行,因為夜間沒有太陽,冰塊容易維持固態,不易融化和易於保存。

紫禁城冰窖的藏冰一般在來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使用,至農曆七月三十截止。冰塊儲藏期間,大約有三分之二會融化,古人早就考慮好的。可見《周禮》載之:「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在這裏,「三其凌」就是儲藏三倍所需要的冰塊,以「備消釋」,這都是古人的經驗和智慧。

紫禁城的冰窖建築及藏冰方法,滿足了帝王和達官貴人在炎夏避暑納涼的要求,紫禁城的冰窖資料非常少, 而且隨着雪櫃的發明,冰窖也沒有實質用途了,所以紫禁城也逐漸將冰窖開放,並用來開設餐廳。

若香港故宮博物館能夠開設一座「冰窖餐廳」,讓遊客在造冰的環境中用膳,更以文字或圖像來解釋紫禁城的冰窖,相信必定會成為一大亮點,吸引眾多遊客前往。

清朝時工人運冰的情況。

方鑒出土時內存青銅方罍,在鑒內放置熱水或冰塊,可為罍內的酒水進行加熱或降溫。

古人在冬天夜間採冰,首先在冰面上將冰打成方塊,之後拉着冰塊滑行並運到窖內。

在紫禁城的內務府有多個冰窖藏冰,冰塊儲藏期間大約有三分之二會融化,故會儲藏三倍所需之冰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