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百態 | 水 歌

犍陀羅造像是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捩點,透過吸收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不僅創造諸佛菩薩的具體身影,更重新構築佛教宇宙的視覺展現。對於曾親眼欣賞犍陀羅佛像的人們,無不着迷於各種英姿颯爽的人物形象,以及那充滿寫實與動感的肢體姿態。尤其是作為佛塔殘件的大小浮雕,描繪着許多佛教故事,在一幕幕的場景裏,以多元的角色形象演繹佛法哲理,為信眾帶來如同連環畫般的圖像放映。 

《須摩提女傳說》,2-3世紀,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

羅馬石棺浮雕,3世紀,羅馬國家博物館。

在這些浮雕和造像中,眼神的表現尤為重要,強化作品本身的生命和情感,揭示着眾生百態。人物的神態被精心雕刻,並以多樣的方式傳達情感。《須摩提女傳說》中的人物,多轉頭望向畫面中央的佛陀,或與身旁的角色相互交流,又或若有所思,凝視畫面之外的世界,形成有如話劇般的表演效果。

這些豐富的眼神交流不僅僅是技藝的表現,更是對人類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揭示。它們引導着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並賦予作品一種與觀者互動的力量。順着造像人物的視線,游移在畫面的舞台之間,彷彿是初來的眾生在追尋真理和智慧的旅程中的投射。 

這無疑繼承了羅馬藝術中,對於寫實與情感的共同追求。如同我們在羅馬石棺雕刻中所觀察到的特色,無論是人物或動物,豐富的肢體語言帶來畫面的動感,眼神流轉則揭示了人性的複雜。有些雕像的眼神充滿優雅和自信,展現着權力和尊嚴。而其他人物的眼神則流露出驚愕或疑惑的有趣神情,使觀者感同身受,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存在。

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人類表達情感和觀察世界的媒介。當世間萬象凝結為石刻裏的各式人物,也折射出我們與這個世界未曾休止的對話過程。將觀者帶入一個充滿思考與情感的世界,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和人類的多元性。藉由耐人尋味的視線與作品建立起一種情感連結,深入思考人性的複雜,也豐富起我們的生命經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