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當代劇場大師致敬 │ 劉國業

相信不少劇迷,都對掀起劇場革命的羅伯特.利柏殊和彼得.布祿克作品,趨之若鶩,明年第52屆香港藝術節,觀眾將有機會一口氣欣賞這兩位當代劇場大師的精采劇作,十分難得,但願觀眾能趕於門票售罄前順利撲飛!

有劇場魔法師美譽的加拿大著名編導羅伯特.利柏殊,擅長結合科技與個人經歷,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賞劇體驗。繼2019年香港藝術節大獲好評的《887》後,他與機器神的新作《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再於本地施展技驚四座、叫人目眩神迷的劇場魔法。

彼得.布祿克(右)與瑪麗-伊蓮.艾斯蒂安(左),一起改編及執導,重新挖掘劇中大量隱喻,以前所未見、極具顛覆性的手法改編莎士比亞最後一部戲劇《暴風雨》。

 

羅伯特.利柏殊在新作把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等多種素材,挪用碰擊,並回歸偶戲創作,他受日本文樂人形淨琉璃啟發,席間三位木偶師將登上舞台,生動地操控人偶,一起演出,彷彿為人偶注進靈魂,同時託付自己年輕歲月的痕跡和情感回憶。故事靈感源自導演在魁北克的童年記憶,劇中那個不復存在的小鎮庫維爾,盛載他的青春與欲望躁動;英國傳奇搖滾樂團Pink Floyd名曲,為該劇響徹七十年代獨特音色與氛圍。

 

新作把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等多種素材,並回歸偶戲創作,席間三位木偶師將登上舞台,生動地操控人偶,一起演出。

 

如果你以為已把莎士比亞最後一部戲劇《暴風雨》倒背如流,難以驚喜,北方布夫劇場帶來彼得.布祿克晚年巔峰之作《暴風雨計劃》,相信會再次為觀眾帶來撼動。於2022年辭世的英國著名劇場導演彼得.布祿克,以簡約寫意為獨門舞台美學,曾為香港藝術節獻上《短打貝克特》(2008年)、《魔笛》(2011年)、《戰場》(2016年)多個精采作品,敞開觀眾眼界。

彼得.布祿克於《暴風雨計劃》,跟合作無間的瑪麗-伊蓮.艾斯蒂安,一起改編及執導,他們從一次演員小組的《暴風雨》研究開始,重新挖掘劇中大量隱喻,然後以前所未見、極具顛覆性的手法,大力闊斧改編《暴風雨》,為其主題賦予創新解讀,千錘百煉,促使兩位戲劇大師的壓卷之作,在四百年後疊置呼應,甚有意義。

布祿克的舞台美學以簡約寫意為主軸,講究演員表演的真實狀態,以獨特視野重新詮釋經典。

北方布夫劇場帶來彼得.布祿克晚年巔峰之作《暴風雨計劃》,相信會再次為觀眾帶來撼動。

 

羅伯特.利柏殊和彼得.布祿克的精采劇作,再度登上香港藝術節舞台,本地觀眾引頸以待,齊齊向一代劇場傳奇致敬!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