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及新聞界之盛典│趙麗如

電子貨幣危機、網騙、 網購冷靜期、港人捱貴米、港人泰國買爛尾樓、神藥不老傳說、檢疫酒店炒賣、快測劑的測試等等,全部均是剛剛舉行過的「第23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頒獎禮」的得獎作品之一。

先作利申,我是上述報道獎評審之一,有幸一早仔細欣賞某些組別的作品、打分及與其他專業評審一起討論及選出得獎作品,見證消費者委員會怎樣努力不懈維護消費權益,及本地新聞界在報道消費新聞方面的水平,一直不斷提高。

消費者委員會舉辦的「第23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圓滿結束。《東周刊》、《星島日報》均獲獎, 圖為部份評審, 包括消委會主席陳錦榮(左七)及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右七)。

比賽設有學界組, 圖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的《新報人》及新聞系的畢業生獲獎後, 與包括筆者(右一)在內的幾位老師合照。

你以為本地的消費者惡?有時,服務提供者或商戶更惡。消費者委員會多年來一直為廣大消費者努力。在主席陳錦榮先生、總幹事黃鳳嫺女士及一眾同事努力下,除了測試、教育、處理投訴、甚至啓動訴訟程序等繁重工作外,消委會一直很重視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獎項,是對關注消費權益的新聞機構及新聞從業員的肯定,對推動消費權益的教育起很大的作用。

獎項由設立、訂定賽制、邀請評審、宣傳、收件、分發給評審、開會討論、以致公佈獎項及舉行頒獎禮等,每一個環節,會方嚴謹認真地精密設計、跟進及執行,才能確保比賽的公平性及保密。

一個消費權益報道,對新聞界來說,也會花上很多資源。例如《東周刊》踢爆纜索監管亂龍、《星島日報》揭自熱食物安全隱憂、《有線電視》派記者到泰國對港人買了爛尾樓進行調查報道、《無線電視》對剩藥作了深入的調查報道等,每則花上不少人力、物力並長時間調查等,在今天新聞媒體缺人缺資金的情況下,仍然投放資源作詳盡報道,實在難得。

每則獲獎的報道都是精采絕倫,值得消費者細讀。值得一提的,是比賽亦設有大專院校組別,今屆的幾個獎項由香港中文大學的《大學線》、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的《新報人》及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的同學獲得。

恭喜,恭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