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年100歲︱美國「中國情結」前總統卡特去世  在任期間促成與華建交

卡特逝世︱美國百歲前總統有「中國情結」 促成與華建交

更新時間:17:44 2024-12-30
發佈時間:17:44 2024-12-30

美國前總統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特(Jimmy Carter),29日下午在喬治亞州普萊恩斯鎮的家中逝世,終年100歲,為歷來最長壽總統。卡特在任內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及簽署《台灣關係法》,被認為是其任期內最重要的歷史貢獻之一。卡特有「中國情結」,雖在任時未曾到訪,但卸任後卻多次訪華,直到去世前幾年仍關注中國。

由卡特創立的卡特中心發聲明稱,卡特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他的兒子奇普卡特說:「我的父親不止對我來說是英雄,對所有相信和平、人權和無私之愛的人來說,都是英雄」。據報道,卡特於於去年2月接受臨終關懷,並將會「與家人一起度過剩餘的時間」。卡特中心當時曾指,在經過一系列短暫的住院治療後,卡特決定不接受「額外的醫療干預」。

卡特是民主黨人,1976年擊敗前總統福特,成為美國第39任總統,但1980年被共和]黨人列根擊敗,未能成功連任。他因在任期間處理伊朗人質危機,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此外,卡特於1978年利用美國國會休會期,在聖誕節前10天宣布和中國關係正常化,並全盤接受中國要求對台灣「斷交、廢約、撤軍」的3項條件。翌年1月1日,美國正式與華建交,並與台斷交。

同月底,卡特政府提出一項非常簡單的法案,以規範台美的非官方關係。但有國會重量級人士批評,卡特和中國建交的決策過程非常粗糙,也未取得中國不對台動武的任何保證,因此主張予以修正。最終在國會全面支持下,卡特提出的法案被大幅度修正,增加了許多對台安全的保證,成為現行的《台灣關係法》,於1979年4月10日正式生效。

卡特任內未曾訪華

卡特在任期間雖未曾訪華,但卸任後那一年卻到訪了中國,此後直至2015年因癌症病重前,幾乎每年都要去中國。

2019年1月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卡特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我認為我在白宮期間完成的最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成果,就是和中國的外交關係正常化。」而卡特簽署的《台灣關係法》,為時至今日的一系列美台關係演變奠定了基礎,其中包括美台非官方關係、對台軍售、出兵協防台灣及戰略模糊等等。

卡特自小對中國懷情結

卡特對中國的認識可以追溯到他小時候,他的舅舅曾在美國海軍服役並駐紥在中國,不時會給卡特寄來明信片。作為基督徒,卡特還從傳教士口中了解到中國貧窮落後,於是每次禮拜他都會捐出一些錢,支持傳教士在中國學校和醫院的工作。成年後卡特也曾作為美國潛艇部隊的船員,在1940年代末時駐紮於青島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