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電台節目表示,今次那麼多攝影材紀錄「很珍貴」。

維港驚現水龍捲|林超英料罕見現蹤或因全球暖化 爆海洋公園纜車曾遭水龍捲襲至險墮海

更新時間:17:49 2024-09-30
發佈時間:17:49 2024-09-30

維多利亞港前日(28日)驚現激罕水龍捲,為天文台自1959年有記錄以來首次,讓不少港人大感震撼。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今日(30日)認為此次水龍捲的出現與氣候暖化有關,大量相關的攝影紀錄「很珍貴」。他又指,近半世紀前亦曾有水龍捲吹襲海洋公園,導致有纜車被卡在塔台上險墮海。

林超英今早在電台節目中表示,以往在淺水灣等外海這樣無遮擋的廣闊海面,更易看到水龍捲,因為有較高自由度形成漩渦,撞到陸地面就會散開。他笑言要「多謝呢個世界有手機」,今次才會有那麼多攝影材料。他形容這些紀錄很珍貴,相信天文台同事一定會把它們整合寫篇文章。同時,飛行服務隊也拍到了水龍捲的全身照。

他認為水龍捲出現在維港的原因值得反思,相信跟氣候暖化的大背景有一定關係。他說﹕「點解咁多年嚟都無,到𠵱家都係得呢一個?」這可能反映「以前條件唔夠,𠵱家維港海水都熱到夠條件」。

水龍捲形成如「扭毛巾」 將海水扯上天係誤會?

林超英向聽眾「科普」水龍捲形成的條件,須有上升氣流,加上同一地點天上和海平面的氣流方向和風速不同、碰撞後旋轉,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就像扭毛巾一樣,要左右兩手轉的方向不同才能扭到。至於水龍捲是「把海水扯上去」一說則為誤解,實際上「係舊雲喺度氹氹轉」,令氣壓和氣溫突然下降,使水蒸氣凝固成小水點,才會看似是海水被扯上天。

市民站水龍捲附近相當危險

至於水龍捲的破壞力,林超英指澳門很多年前曾發生水龍捲撞上小船的事故,導致小船「被拋起一陣,不過都好快落返嚟,未至於成艘船扯上天」。他解釋,因為水龍捲主要是旋轉,中心部分的上升氣流威力在接近地面處不強,所以向上的力量不算很大,也無需擔心船隻,但若有人剛好在附近,又不幸處於水龍捲行走的路線上,便可能會被強風吹至不適。此外,因氣壓突然大幅下降,吸氣時或會感到氧氣較少、很不舒服,這也有相當的危險性。

爆料海洋公園纜車曾被水龍捲吹襲險墮海

林超英還在節目中「爆料」稱,在70年代曾有水龍捲吹襲海洋公園,導致一些吊車(纜車)卡在塔台上面。他負責調查此事,當時「水龍捲垂直氣流,令成條纜車嘅鋼纜跳出嚟」,幸好塔台上有很多突出物,將纜車卡住,才免其墮海。之後海洋公園為纜車系統加設了世界首創的裝置,壓實鋼纜,使鋼纜不會再冒出來,「𠵱家就唔會再發生㗎啦」。

林超英隨後接受《星島頭條》記者電話採問時補充,事件應是海洋公園1977落成後不久,約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的夏天發生,當時有雷雨,陣風很強勁,導致拉扯很大,打橫吹至纜車「拋一拋」,幸而被塔台上的突出物卡住,才沒有墜下。

昂坪纜車早期「大風吹到啲客驚到暈」兼拒天文台協助?

他還向記者講述當年在天文台工作時,昂坪360纜車仍是由澳洲公司營運,有次纜車在強風下仍舊行駛,「好大風,啲客吹到暈、嚇到傻」。當時天文台提出協助研究事因,惟對方拒絕並「寸嘴」稱「we know everything about cable cars」(我們了解關於纜車的一切)。

後來天文台著手研究後,發現風速計擺放位置差,致「明明已經好大風,風速計都唔係好轉」。電子風速計的轉換算法亦不符合氣象界情況,未能反映風力實況。林超英指在港鐵購買經營權後,才沒再發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