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百鷺鳥聚將軍澳草地捉蟲  街坊:今次數量最多
更新時間:13:13 2024-05-20
發佈時間:13:13 2024-05-20

將軍澳地區近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景象,不時可以看到鷺鳥在該地區活動。特別是傍晚時分,這些鷺鳥會成群結隊在單車館公園附近的空中盤旋。最近暴雨過後,更有網民捕捉到了一個壯觀的場面,超過一百隻鷺鳥在草地上聚集捕食昆蟲。

天文台在5月4日發出了今年首個紅雨警告,將軍澳成為水浸重災區。當天,一位網民在Facebook群組「將軍澳主場」上傳了相片和短片,稱之為「將軍澳名物 - 中華小白鷺(我叫嘅),準時返來」、「將軍澳名物 - 萬物有時,『中華』小白鷺,有老有嫩,一家大細又返來,今次係我所見數量最多,趁落雨係草地休息捉下蟲仔」。

其中一段8秒的短片顯示出風大的現場,吹動了鷺鳥的羽毛。可以看到有黑嘴和黃嘴的鷺鳥,其中一些頭部長有黃色羽毛的鷺鳥則被網民認為是「牛背鷺」。在Facebook群組「將軍澳主場」上,版主更留言表示「牛背鷺,這十幾年來最多數到140隻,這次數到145隻,一個畫面,數量最多的一次」。

 

 

另一個同名的Facebook群組也轉載了相關相片,標題為「牛背鷺 @ 將軍澳」,並連同鳥瞰相片一起分享。該群組指出「金毛頭的牛背鷺和黑咀黃腳趾的小白鷺又飛回來將軍澳度假了,谷友最近數到約190隻。群組的管理員也表示這十幾年來,數量最多的時候大約是145隻左右,有幾次數量超過120隻已經很開心了」。並以「牛背鷺 X 小白鷺 @ 將軍澳」為題轉載了相片和短片,指出「分不清『金毛頭』和『黑腳趾』?這段影片最清楚最容易辨認」。

有網民對此讚歎不已,稱讚「不曾發帖不知道將軍澳有這麼美好的生態」。還有人上傳了照片,好奇地問道「今早從機場經過青衣船廠,樹上全都是鳥,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類型的鳥」。

香港濕地公園的官網介紹了「牛背鷺」,指出牠們在繁殖季節會變得十分獨特,頭、頸和背部的羽毛會轉變成鮮明的橙色,非常容易辨認。牛背鷺喜歡與水牛在一起,常常站在水牛背上,因此得名。在春秋兩季的候鳥遷徙期,遊人在濕地公園的淡水沼澤岸邊可能會看到大群的牛背鷺休息。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網頁則介紹了在大嶼山出沒的牛背鷺,稱牠們經常與水牛形影不離。在水口和貝澳地區,常可以看到成群的水牛在沼澤中漫步,而牛背鷺緊隨其後。這是因為水牛在活動時會攪動泥土中的昆蟲,而牛背鷺可以輕易地捕食這些昆蟲。這種生態關係被稱為「偏利共棲」,其中一方(共生者)從另一方(寄主)獲益,例如獲得食物或庇護,但不會對寄主造成傷害。牛背鷺與水牛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在香港已經很少見到。

在香港可以找到的牛背鷺可分為留鳥和常見過境遷徙鳥兩類。在每年的3至8月繁殖季節,牠們的冠部、背部和下頸部會長出紅褐色的飾羽。牛背鷺與水牛在沼澤中相伴的情景是南大嶼山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