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1:00 2025-11-20
每年踏入芒草盛放季節,總有大量登山客齊齊湧上芒草觀賞熱點大東山,周末山徑由早到晚人流不斷,遊人甚至走入草叢或打卡或休息,結果壓扁多片芒草。
今年漁護署郊野公園人員提早部署,由本月開始加強巡邏及清潔,同時張貼告示,提醒遊人切勿踐踏芒草,以及使用正式山徑賞芒,更介紹其他山嶺的賞芒路線,希望分流人潮。
關注山野界組織觀察到,近年多個行山打卡熱點在假日的「逼爆程度」比疫情時期更厲害,更遺下不少垃圾,紛紛研究如何「搶救」,包括自發清潔外,更在本港以至內地等地力推郊野「無痕」概念及課程;提倡研究各山嶺可承受人流量,更有效管理規劃及保育生態旅遊。
每年十一月,漫山芒草讓大東山染成金黃色,在夕陽或曙光下特別唯美,過去是不少著名歌手專輯取景地點,加上登山路線適合新手,近年在社交平台吹捧為打卡熱點。今年前往大東山人流比以往更甚,網上有帖文以「淪陷」形容實況,直言估計大東山單日登山客人數逾萬,周末早晚人流絡繹不絕,巴士公司加密班次,高峰時間更出現候車人龍。
不少行山友在網上大呻,大東山上有大批遊人直接走在芒草叢中拍攝,躺在草堆中擺拍以至野餐休息,壓扁多片芒草並踩踏出多條新「山徑」,破壞原有景色,更遺下食物包裝、煙頭等,引伸衞生以至山火風險問題,有人自發清走他人垃圾,但慨嘆效果僅杯水車薪。
籲使用正式行山徑
漁護署多次透過社交帳戶「香港郊野公園」呼籲公眾「行正路,護步道」、「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等訊息,並在大東山等賞芒熱點張貼告示,提醒遊人切勿踐踏芒草,以及使用正式山徑賞芒,同時介紹紅花嶺、東洋山、八仙嶺、大帽山等賞芒地方,又列出其他大嶼山賞芒路線,包括彌勒山郊遊徑及羗山郊遊徑,希望將人群分流。
「今年大東山人流相信是近年最多的。」山野保育組織「綠色希望」主席曾鍵麟說,收到義工成員反映近期大東山多片芒草被踩扁的情況,擔心登山人流激增,但不少人保育意識不足下,有機會因壓實該區土地,令芒草較難恢復原地生長,更可能令山徑增加變闊,引起水土流失等問題。
該組織在二一年成立,曾鍵麟說,當時自己跟其他熱愛山野朋友眼見疫情下郊遊及露營人士增加,但不少人在山上遺留大量垃圾,因而自發成立組織,動員清潔郊野及宣傳保育,至今已有五百名義工加入。他續說,有別於疫情時各區登山客均有增加,現時人流集中數個行山路線及熱點,但人數比疫情更多,令該些山區環境更受壓。
他認為,郊野及生態活動應以保育先行才能持續發展,建議研究各山嶺可承受人流量,為探討不同生態旅遊管理規劃及保育方案擬定討論基礎,例如設立交通預約系統以限制登山人流,至於民間除了自發清潔外,也積極推動山野「無痕」概念。
香港山藝協會多年來也推行山野「無痕」(Leave No Trace)教育,其總教練梁梓浩說,遊人應選擇走在堅硬石塊或沙地而非植被,也是減少破壞山野的技巧。他們在香港也有相關培訓,隨着在內地行山活動興起,協會今年九月成為Leave No Trace中國中心課程授權合作機構,計劃短期內在內地授課,傳遞「無痕」概念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