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珠峰逼爆 開放97山任攀登 尼泊爾大搞「山系經濟」| 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2:00 2025-11-09
發佈時間:12:00 2025-11-09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有八座位於尼泊爾境內或交界,當中包括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每年吸引大量國際登山者湧入,讓登山活動成為尼泊爾重要的財政來源,去年旅遊業便為當地貢獻近二百三十億元(港元,下同)收入,佔全年GDP近百分之七。

由於珠峰有人滿之患,近日又是當地爬山旺季,尼泊爾政府早前宣布,珠峰的旺季登山費自九月起調升至近十二萬元,漲幅高近四成。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未來兩年將開放西北部九十七座山峰,且免收攀登許可證費用。

有分析指,此舉不僅有助紓解珠峰旅客過度擁擠問題,也為冷門的西北地區打造新「山系經濟」契機,當局期望透過登山旅遊,帶動基礎建設與社區發展,開拓更均衡的觀光版圖。

 

尼泊爾境內擁有世界最高十座山峰其中八座,是攀山愛好者的天堂。
尼泊爾境內擁有世界最高十座山峰其中八座,是攀山愛好者的天堂。

 

每年的攀山旺季都會引來大批爬山人士,令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雪路上塞滿人。
每年的攀山旺季都會引來大批爬山人士,令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雪路上塞滿人。

 

尼泊爾九月爆發大規模示威,年輕世代透過互聯網動員,推翻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現由前首席女法官卡爾基(Sushila Karki)組成臨時政府掌權,預計明年三月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

隨着尼泊爾社會逐步回歸秩序,很多國內政策得以延續,旅遊業亦已復常,尤其當地每年九至十一月天氣相對穩定,秋季登山活動再次吸引國際旅客造訪喜馬拉雅山區。

尼泊爾臨時政府按之前定下的政策,公布自九月起,小型山峰攀登許可證,由原本近二千元,調升至二千七百多元;珠穆朗瑪峰旺季的登山費,則大幅增加至近十二萬元,漲幅接近四成。

 

尼泊爾政府豁免九十七座山的登山費,其中卡納利省有山有水,除了登山外更是野外遊的好地方。
尼泊爾政府豁免九十七座山的登山費,其中卡納利省有山有水,除了登山外更是野外遊的好地方。

 

與此同時,將在未來兩年內開放該國西北部,包括卡納利省(Karnali)及遠西省(Far Western)共九十七座、海拔五千八百多米至七千多米的山峰,免收攀登許可證費用。

尼泊爾觀光局官員高塔姆(Himal Gautam)坦承,多項措施不僅為了吸引更多登山者探索冷門山嶽,也有助於推動當地基礎建設與旅遊服務發展,創造就業,增加民眾收入。

 

登山活動每年為尼泊爾帶來龐大的旅遊收益。
登山活動每年為尼泊爾帶來龐大的旅遊收益。

 

望複製珠峰產業鏈

當局的如意算盤,不僅旨在分散登山客過度集中於珠峰的現象,更希望在相對貧窮地區,複製珠峰的登山產業鏈。按照國際慣例,任何人士攀登海拔超過五千米的山脈,均屬技術性攀登,該處亦通常位於保護區或國家公園內,規定登山個人或團體,須向當地政府申請攀登許可證。單計去年,尼泊爾是透過發出攀登許可證,便創造約四千六百萬元收益,其中珠峰佔逾四分之三。

此外,尼泊爾臨時政府更進一步規定,登山客必須聘請當地專業嚮導陪同,才可以進行登山活動,當中除了製造嚮導收益,還衍生一系列服務,例如紮營、補給、交通與住宿等,為周邊地區帶來可觀經濟效益,形成一條完整的登山產業鏈。

尼泊爾去年GDP約為三千三百多億元,旅遊業則約佔全國GDP近百分之七,世界旅行及旅遊理事會(WTTC)估計,二四年尼泊爾旅遊業就創造一百二十萬個當地就業機會。據指,尼泊爾政府今次「開山」,將為相關地區每年增加至少二十億元收入。

有分析認為,今次尼泊爾當局免除西北部的攀登許可證費用,實屬無奈之舉。因為當局沒有明文規定每張許可證的使用人數,導致一張證件往往由數十甚至數百人共同使用。過去兩年,前往西北山嶽的登山客僅得六十八人,但珠峰就發出四百二十一張許可證,登山者逾千人。

珠穆朗瑪峰海拔高逾八千八百四十米,是目前公認的世界最高峰,每年三月至五月、九月至十一月春秋兩季皆為登山旺季,由於天氣相對穩定,吸引逾千人前往攀登。不過,目前珠峰主要攀登線路線有兩條,一條是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境內的北坡路線,另一條則是尼泊爾境內的南坡路線。

南坡路線登山費用較低

然而,中國僅得一家登山公司組團登珠峰,再加上該路線地形相對較險峻,風速強勁,登山技術要求更高,當局亦鮮有批出許可證,每年春季從北坡上山的名額只有十多名,連同聘用嚮導等費用,每人至少要付約五十萬元。

至於南坡路線,則由尼泊爾的登山公司負責,數目繁多之餘,收費亦較低,每人只需約二十三萬元即可成團,而且該區氣候較溫和,登山路線相對成熟,技術需求及風險亦較低,因此大多數登山客傾向從尼泊爾上山。

先天條件優厚,原本可悶聲大發財,但隨着疫後旅客漸多,近年每逢旺季,珠峰屢次出現「人多擠塞」情況,登山者被逼在登頂前最後一站的第四營地輪候上山,該營地位處海拔八千米,氣候極端,向來被稱為「死亡地帶」(Death Zone),長時間等候容易造成人命傷亡。

如剛過去的十月初,喜馬拉雅山區突遭異常暴風雪,打破原本穩定的秋季登山氣候,導致數百名登山客受困,山崩造成約六十人死亡,並有南韓登山者在梅拉峰遇難。而且暴雪伴隨強降雨,引發多處山崩與洪水,沖毀道路、橋梁與通訊設施,延誤救援行動。

 

聖地牙哥二世在死亡地帶的南坳營地,因極度疲勞死於帳篷內。
聖地牙哥二世在死亡地帶的南坳營地,因極度疲勞死於帳篷內。

 

聖地牙哥二世在死亡地帶的南坳營地,因極度疲勞死於帳篷內。
聖地牙哥二世在死亡地帶的南坳營地,因極度疲勞死於帳篷內。

 

二三年,尼泊爾共發出四百七十八張許可證,最終至少十二名登山者死亡、五人失蹤;去年亦有八人罹難。今年五月,來自菲律賓的登山者聖地牙哥二世(Philipp II Santiago)在死亡地帶的南坳(South Col)營地不幸身亡。他在抵達第四營地後突然極度疲憊,最終在帳篷內休息時離世。

為保障旅客及當地嚮導安全,去年尼泊爾最高法院頒令,政府須限制珠峰等許可證數量,強調必須「顧及山嶽的承載能力」。但在商業化操作下,仍有不少缺乏足夠經驗的登山者取得許可證。因此,今次開放西北部免費登山,不單可藉此分流人群,甚至如當地傳媒加德滿都郵報(The Kathmandu Post)指,將近百座山峰,成為理想的登山訓練場地,減低意外發生。

此外,有外媒指,儘管尼泊爾尚未公布西北區交通與酒店等配套設施的開發計劃,但作為繼斯里蘭卡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便開放賭權的少數南亞國家,外界普遍預期,尼泊爾政府將藉由推動「山系經濟」,進一步拓展當地博彩產業,以多元化方式吸引外資。

雪巴人嚮導 屢創登頂紀錄

尼泊爾「靠山食山」,打造一條登山活動產業鏈,成為該國重要的財政支柱。當地原住民雪巴人更長年擔任登山嚮導,成為外國登山者不可或缺的夥伴。

今年五月,五十五歲的知名雪巴登山嚮導瑞塔(Kami Rita)帶領印度陸軍登山團攀峰,成功第三十一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此外,瑞塔同時也持有「最多八千米以上高峰登頂次數」紀錄。他足跡遍及珠峰、K2(世界第二高峰)、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和卓奧友峰(世界第六高峰)。

 

登山嚮導瑞塔今年五月第三十一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創下世界紀錄。
登山嚮導瑞塔今年五月第三十一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創下世界紀錄。

 

瑞塔堪稱登山界的傳奇人物,自九四年首次帶領商業探險隊登頂以來,幾乎每年都挑戰珠峰,甚至創下一個月內,兩度從起點出發至登頂的壯舉。尼泊爾最大探險組織形容他為「毋須介紹的登山英雄,也是珠穆朗瑪峰的全球象徵」。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帕桑達瓦(Pasang Dawa Sherpa)也曾二十九次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