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1:30 2023-10-10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的提名期將於下周二開始,直選議席在新制度下改劃成四十四個選區,並在「雙議席單票制」下由選民投票選出合共八十八名直選區議員。正當有建制政黨有意每個選區都派員落場時,多個非建制政團也積極考慮派員應戰,估計非建制陣營參選人隨時超過二十人。


本刊追蹤多個非建制政團,直擊他們進入選舉前哨戰,由揀人選、籌經費、搵提名,以至爭選票的備戰狀況。
民協全力捧新星,總幹事郭偉誠親自透露決策方向;新思維由立法會議員助攻,社區幹事彭意婷有新點子;民主黨擬新借貸方案助黨員參選,主席羅健熙公布八人獲推薦;區政聯盟以科技強化人脈網,召集人區鎮樺講求精準服務。
作為中央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個區議會選舉,有分析指,今次選民投票意向將決定愛國者治港框架之下,地區服務光譜闊度,相信極具指標性的參考。
經過長年社區工作,與街坊已有着深厚感情,合力爭取到公園設施等配套,一同努力令社區變得更美好,這跟讀書時期選擇社會工作系的初心一致。」註冊社工郭偉誠,約六年前仍是民協元老譚國僑的助理,及後成為深水埗社區主任,如今他已成為民協總幹事,是民協力捧的新星,正積極考慮參加新一屆區議會選舉。
阿誠年僅二十九歲,出身基層,在公屋長大,至今仍居於公屋,一直想幫助基層,他說:「攻讀社工學位時,曾到勞工團體實習,跟進倡議『全民退保』政策,組織街坊出席立法會公聽會,發現自己喜歡社區工作。當時有朋友是民協成員,覺得我很有民協特質,就拉我加入。」
何謂民協特質?阿誠說就是夠「貼地」,民協「由下而上」服務社區,對待街坊的態度謙厚並打成一片的風格,與自己理念不謀而合,於是畢業後即隨民協到深水埗地區服務,一九年曾協助元老譚國僑出戰區選。之後也見證立法會通過修例,要求區議員須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最終在二一年有超過三百名區議員辭職或喪失資格的浪潮。
認清目標為社區出力
他坦言,自己曾一度迷惘,內心交戰是轉行還是走下去,但眼見區內貧苦基層需求一直存在,加上一班黨內前輩以至一眾街坊的開導及鼓勵,最終認清目標「為社區上需要幫助的人出分力」,便考慮參加區議會選舉,希望有一天能以深水埗區議員身份服務社區。
立法會今年七月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重組區議會構成、產生方法及提名門檻等,其中以「雙議席單票制」讓選民在所屬選區投票選出兩名地區直選議員,並改劃直選選區,令選區數目由以前的四百五十二個,大幅組合至四十四個,即每個選區範圍大增,各個政黨及政團在新一屆區選部署,相信會有翻天覆地變化。
阿誠說:「每區選民多好幾倍,選舉經費必然增加,即使一元一份選舉郵件,動輒已十多萬元,會對政黨或參選人構成壓力,估計當有人參選後,就要將經費果效最大化,宣傳工作四成為街站、探訪、派傳單,六成做網上推廣。不過在區議員津助相若,但服務對象大增下,資源問題相信會延伸至當選後開設議辦數量、僱用人手等範疇。」
民協周內將決定正式出選名單,其中該黨在屯門立足多年,並有三名現任區議員服務當區街坊,惟新制度下他們選區重疊,可能經協調後只派其中一人出選,最大機會為現任屯門湖景區議員周啟廉。
競選資金需五十萬
民協主席廖成利說,暫時有兩人表示積極考慮參選,「上屆民協派二十一人出選,以選區大小比例劃分,如果今次派兩至三人,也是恰如其分,估計每個選區競選資金需五十萬至一百萬元,政黨財政能力始終有限,部分人可能因要自掏腰包而影響參選意欲。」至於其他門檻,他說民協成員均愛國愛港,相信可順利找到足夠提名「入閘」。
另一政黨新思維憑主席狄志遠於二一年立法會選舉在社福界別突圍,成為非建制派系唯一擁有立法會議員的政黨。該黨在今次考慮派三人參與區選,包括副主席崔定邦、黃俊瑯及社區幹事彭意婷,並希望籌得七十萬元,連同該黨資助三十萬元,合共百萬經費。若籌款進展未如理想,或要「睇餸食飯」,最終可能只派兩人應戰。
其中彭意婷出戰機會較高,她一六年以二十一歲之齡加入新思維,參加當年立法會換屆選舉,隨狄志遠名單出戰九龍西直選,成為該屆最年輕參選人,其後退居幕後,近年積極凝聚社區兼為小眾發聲。
「目標受眾是年輕人、少數族裔,地區工作除了傳統做法,也舉辦陶瓷班、帶有城市導賞成分的夜跑活動等,拉近人與人、人與社區的距離。」她明言考慮參加今次區選以傳揚理念,絕不是「為參選而參選」,若落實出戰會構思新的拉票方案。
成員有實戰優勢
狄志遠鼓勵成員多作嘗試,認為單靠一如既往的做法或會輸蝕,「不過都要視乎決定出選名單後的情況,黨內成員各有定位,例如副主席崔定邦肩負我在將軍澳立法會議辦推展的地區工作,有實戰優勢;彭意婷善用科技跟年輕一輩連結,或可開拓票源,亦是一個出路。」
區議會直選參選人在新制度下須取得當區「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及「分區委員會」各三名委員,合共九個提名。狄志遠已着手跟「三會」成員交流,「雖然不可能認識每名委員,但是總有些曾有接觸,加上我們過去亦有地區拓展服務,有信心取得足夠提名票。」
與此同時,民主黨極有機會派員出戰區選,其黨主席羅健熙曾公開表示,已聯絡民政事務總署及選舉管理委員會,希望獲取「三會」委員資料,並透過聯絡認識的「三會」委員爭取提名,但未獲承諾提名。
民主黨出戰人選仍未明朗,黨內曾傳出有十人考慮出戰,上月底其中委會通過八人獲推薦參加區選,但未有公布該八人身份,只透露包括現任及前任區議員,並相信最終出選人數或有上落。
消息人士指,被傳考慮參選的包括主席羅健熙、副主席兼前中西區區議員伍凱欣、現任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朱子洛、現任葵青區議會議員林紹輝,以及民主黨成員嚴家榮等。而民主黨的現任沙田區議會副主席冼卓嵐,日前已宣布不尋求連任。
該消息人士續指,雖然民主黨近年籌款活動屢次碰壁,但為協助成員出選,該黨有意提供全新的貸款方案,「有別昔日提供約一萬五千元經費及少量競選物資,今次擬向參選成員提供基本貸款上限二十萬元,個別情況可增至四十萬元,但須額外審批。若貸款二十萬元以內,當選須全數清還,落選則還一半,算是盡力減輕成員參選的財政壓力。」
非建制陣營除了主流政黨,還有一些地區組織。區政聯盟由地區組織「沙田區政」、「將軍澳民生關注組」和「大埔及北區團隊」等成員於一九年組成,高峰期有八十名成員,其中二十多人出任區議員,惟經歷改組及成員退出,如今成為鬆散的地區網絡。
不少成員是一八年民主黨退黨潮時退出來的前民主黨人,包括現時召集人區鎮樺。他與現任大埔區議員的胞弟區鎮濠仍考慮出戰區選,而新一代的社區幹事何浩泓則隨時候命,考慮補上,加入戰團。
想選民有得揀
「我們成立之初的『深耕社區,寸土必爭』理念至今未變,這次區議會選舉無論是直選或間選均會積極考慮。」區鎮樺希望給市民多一種選擇,也讓一直居於香港的長者及弱勢社群多一類服務,料聯盟派出二至三人參選,不過仍看各人最終意願,且部分或有機會以獨立或其他身份參選。
區鎮樺續說,他二十年多來一直從事大埔地區工作,曾任大埔中、廣福及寶湖選區的區議員,一向與聯盟成員及一班友好,以「巡迴方式」服務整個大埔區街坊,並會處理選區外的求助,有信心應付日後服務需求。對於籌募經費、搵提名,他說若為現任區議員,其約滿酬金該可應付基本經費;多年在地區打滾也該與當區「三會」委員打過交道,也有信心找到提名。
選票方面,他們十分關注選民投票意欲及支持者意向,為此收集大量街坊意見,並在街坊同意下,建立一個以大廈為單位的線上人脈網,增加工作效率。他說:「建立快捷及精準發放資訊及提供服務的渠道,有助日後地區工作,居民反應也正面積極。」
不過面對建制派人強馬壯,外界料非建制陣營在今次區選也是捱打居多,大家都只能盡力而為、志在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