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垃圾收費|市民自發減廢回收 環保署:近半「綠在區區」用戶不領積分

更新時間:13:05 2025-09-29
發佈時間:13:05 2025-09-29

政府宣布暫緩推行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今日將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詳情。環保署副署長(減廢)鄭健昨日接受訪問時指出,約四成半參與「綠在區區」回收計劃的市民選擇不領取積分,反映市民自發減廢的意識逐漸提升。他認為,在民情與政策之間取得平衡,靈活調整措施,有助香港邁向「零廢堆填」的目標。

民意反對急推收費 政府強調工具需具成本效益

根據《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政府中期目標是透過垃圾收費,將人均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減少40至45%,並提升回收率至約55%。鄭健表示,選擇合適且具成本效益的工具,才能達致最大社會效益。他補充,近期民調顯示約七至八成市民反對現階段推行垃圾收費,業界亦向政府表達不希望倉促實施的意見。

減廢成效漸見 日均垃圾量減逾千公噸

鄭健指出,近年減廢回收成效顯著,即使去年中暫緩垃圾收費,市民參與回收的熱情仍持續上升。都市固體廢物日均棄置量由2021年的11,358公噸,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0,141公噸,減少了1,217公噸;回收率亦由2020年的28%升至去年的34%。「綠在區區」去年回收量較2023年增六成,今年上半年再升約兩成。

 

他補充,現時I‧PARK1及籌備中的I‧PARK2每日可處理共9,000公噸廢物,若未來十年各界攜手努力,進一步減少每日棄置量逾千公噸,有望在不建第三座設施的情況下,於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

政府與業界攜手推動 四大方向促減廢

未來政府將從四大方向推動減廢回收,包括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回收網絡、深化業界合作,以及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保基建。鄭健形容各方向「環環緊扣」,並強調在現今經濟環境下,政府更重視與業界溝通,尋求務實且具推動力的措施,例如即將推出的生產者責任制,獲業界認同並積極參與,「大家拍住上,成效自然更好。」

《減廢回收約章》反應熱烈 自願參與成效更高

至於住宅物業回收規管進展,鄭健表示政府去年推出《減廢回收約章》,鼓勵私人屋苑設置紙張、膠樽、金屬、紙包飲品盒及廚餘回收桶,反應理想。他認為自願參與比立法更有效,市民及屋苑的參與度更高。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年6月在網誌透露,《約章》推出一年已獲900個私人住宅物業響應,覆蓋逾76萬住戶,當中包括六成大型屋苑,顯示社區對減廢回收的支持日益增強。

 

立即追蹤《東周刊》全新WhatsApp頻道,緊貼全城熱話、突發猛料、獨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