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1:00 2025-09-26

「民以食為天」盡顯中國人對飲食的講究,近日全國便掀起一股「舌尖上的罵戰」,本是一場由平民百姓之間的爭議,連官媒都加入發聲,可見相當矚目。
罵戰由網紅羅永浩掀起,他炮轟連鎖餐廳集團西貝的出品全部都是預製菜,但卻收取昂貴價錢,惹來西貝創始人反擊,揚言提告。雙方隔空駁火,除了大眾狂吃花生,更引發一場關於「甚麼才是預製菜」的標準之爭。
業界擔心這股預製菜風暴愈演愈烈,發展至「火燒連環船」,影響整個飲食業的生態。
這場風波始於九月十日,向來敢言的網絡紅人羅永浩在微博開火,炮轟擁有近四百間連鎖餐廳的內地飲食集團西貝,「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太噁心了。」
帖文瞬間衝上熱搜,閱讀量超過二千五百萬。話說羅永浩與友人在北京吃晚飯,五個人在西貝叫了十五個菜式,結果大家覺得又貴又難吃,一時氣憤難下吐槽。作為飲食大集團,西貝老闆賈國龍翌日高調回應,斬釘截鐵宣稱「西貝一道預製菜都沒有」,並強硬表態「一定要起訴羅永浩」。
這下可徹底點燃羅永浩的戰意,他連發多條微博逐一反駁,更豪擲十萬元(人民幣,下同)公開懸賞,徵集西貝使用預製菜的證據。他強調自己不反對預製菜,終極訴求只是「讓消費者獲得知情權」。賈國龍則繼續企硬,公開邀請媒體親臨廚房檢查,企圖自證清白。
就在雙方爭持不下之際,有媒體於九月十三日探訪了西貝北京一間分店的後廚,發現大量保質期超長的冷凍食材,當中包括保質期十八個月的海鱸魚、保質期二十四個月的羊前腿、熟肉製品的肉夾饃肉餡,以及袋裝冷凍雞湯和西蘭花等,令人質疑「鮮」從何來。
客流斷崖式下滑
這些發現讓賈國龍「沒有一道預製菜」的說法不攻自破,他後來向媒體坦言,自爭議爆發以來,西貝門店客流斷崖式下滑,營業額持續下降,曾經單日減少一百萬元的生意額。
這場舌尖上的爭論,令民眾不滿為何一家企業面對質疑還能如此理直氣壯,有專家直言,核心在於預製菜目前缺乏全國統一、強制性的標準。
去年三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發布通知,其中明確指出:預製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為原料,經工業化預加工(如醃製、攪拌、炒、炸、蒸、煮等)製成,不添加防腐劑,配以或不配以調料包,符合產品標籤標明的儲存、運輸及銷售條件,經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餚。
關鍵在於「預包裝」和「流通銷售」。根據此定義,中央廚房製作並配送到自家門店的半成品,若沒有獨立包裝或不在市場上銷售,嚴格來說便不算「預製菜」。
這正是西貝堅持的「法律底氣」;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無論是中央廚房配送還是工場預製包,只要不是廚師在廚房由原材料即時烹調,感覺上都屬於「預製」範疇。這種認知差距,正是爭議的根源。
事件越炒越熱,官媒亦為此發聲。《人民日報》指出,預製菜話題攪動輿論,不僅關乎餐飲,更關乎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行業健康發展。強調「與其站隊,不如站『對』」,呼籲在爭鋒中凝聚共識,思考如何更清晰界定標準、減少資訊不對稱、確保餐飲品質。
「宅經濟」推動預製菜
新華社則發表題為《不怕你預製,怕你不告訴我》的文章,直指討論背後是消費者對知情權的關切和對提高餐飲品質的訴求。強調「當『鍋氣』成為評價菜餚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餐飲從業者應思考預製菜如何更好輔助行業發展,成為令人安心的美味。」
預製菜的真正流行,緣於二○年開始的新冠疫情,三年間的「宅經濟」推動預製菜替代堂食,還改變了消費者的用餐習慣,讓預製菜高速發展,至今市場規模估計突破六千億元。
專家直言,預製菜並非洪水猛獸,它能讓上班族快速吃上一頓豐富晚餐,讓廚藝新手升呢,是現代生活效率的體現。大家抗拒的,並非預製菜這種形式,而是商家以「現炒」的價錢,賣「加熱」的菜品,卻隱瞞其預製屬性,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據《第一財經》報道,國家衞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屆時,預製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也將納入強制信息披露範疇。
「預製菜國準」一旦實施,業界估計「防腐劑禁令」、「冷鏈升級」等將被加至新的監管要求,各種新要求和規則將會令預製菜成本上升三成或以上,業界擔心屆時無論是零售市場或餐飲業都會將成本轉介消費者,對依賴預製菜的餐飲店影響較大。站在消費者角度,對吃下肚的東西知道得越多越好,讓「預製菜」有清析明確定義是必要的。

「即摘即煮」農莊餐廳冒起
近年內地飲食市場出現明顯轉向,一股「反璞歸真」的農莊餐廳熱潮正迅速興起。這些餐廳主打「從農場到餐桌」概念,不僅自設菜園、雞舍,更有魚塘養殖鮮魚,以「即摘即煮」的新鮮優勢,直接回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
二三年,小紅書與社科院攜手發布的年度生活趨勢報告中,「吃地道風味」排名第二,相關筆記數量比前一年急增兩倍多。同年,攜程發布的《五一出遊資料》顯示,鄉村遊訂單量較一九年同期大幅增長近兩倍半,反映都市人對鄉村生活與新鮮美食的嚮往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