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左四)、德國總理梅爾茨(左三)、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左)等七名歐洲重量級領袖,陪同澤連斯基(右二)到訪美國,在白宮內與特朗普會晤。

防美國挾澤連斯基簽「不平等和約」歐洲7巨頭護航烏克蘭 | 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2:30 2025-08-31
發佈時間:12:30 2025-08-31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上星期再次到訪美國白宮,為避免像上次與特朗普不歡而散,今次七名歐洲重量級領袖罕見組成「護航團」,場面被形容為歐洲國家因烏克蘭而上演一場團結外交。

這個外交陣容,在歐洲對外事務史上幾乎絕無僅有,媒體甚至形容為「小型峰會直接搬進白宮」。分析認為七巨頭齊出面力撐,都是為防美國「大蝦細」,強逼烏克蘭簽下不平等和約,要割地換取停火,並趁機表態,烏克蘭問題是歐洲安全的核心。

 

俄烏戰爭將近三年半,戰火所到之處滿目瘡痍,至今已導致數十萬人死亡,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俄烏戰爭將近三年半,戰火所到之處滿目瘡痍,至今已導致數十萬人死亡,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烏克蘭不會停止追求和平的腳步,我們願意以各種形式來對話,但必須是領導人層級的對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Zelenskyi)在白宮會後的記者會上,提到烏克蘭只接受與國家領導人直接對話,確保談判不會淪為「技術性會議」或「拖延戰術」,務求盡快落實真正停戰。

俄烏戰爭將近三年半,導致數十萬人死亡。澤連斯基為此曾於半年前訪美尋求協助,但於白宮遭到冷遇,更被特朗普語帶批評地公開質問烏克蘭戰爭的「可持續性」,場景一度尷尬,該畫面在國際間瘋傳,被視為西方團結的「裂縫」。

四分半鐘說十一次「感謝」

與上次會晤截然不同,今次的氣氛和諧,澤連斯基也穿着西裝褸赴會,而非二月到訪時常見的軍裝風格裝束。他在四分半鐘的公開發言中,感謝了特朗普十一次,又送上一支高爾夫球棍給特朗普,該球桿的原主人是在俄烏戰事中受傷、失去一條腿的烏克蘭士兵,而美方則回贈具象徵性的「白宮鑰匙」。

 

澤連斯基送給特朗普的高爾夫球棍原是一名烏克蘭士兵之物,他在戰事中失去了一條腿。
澤連斯基送給特朗普的高爾夫球棍原是一名烏克蘭士兵之物,他在戰事中失去了一條腿。

 

有別於上次的孤軍作戰,澤連斯基今次身邊簇擁着一眾歐洲重量級領袖,包括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意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芬蘭總統斯塔布(Alexander Stubb),連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組成星味十足的「護航團」。

這種「大陣仗」的外交行動,在歐洲對外事務中極為少見,據悉各領袖其實早已有日程,但紛紛在極短時間內改計劃,分頭遠赴美國首都華盛頓,以行動說明,歐洲對烏克蘭議題的高度重視與團結。

有分析認為,早前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舉行的阿拉斯加峰會,觸動了歐洲的神經,因為會上普京提出要烏方放棄頓涅茨克地區(Donetsk)剩餘的領土,以換取維持現有戰線位置,不再推進。

頓涅茨克地區位於烏克蘭東部頓巴斯的核心地帶,自戰爭爆發以來一直是衝突的焦點。不僅擁有戰略交通樞紐和工業設施,更形成烏克蘭抵禦俄軍深入內陸的重要防線,被視為「防線堡壘帶」。若該地被逼割讓或失守,烏克蘭將面臨沉重軍事與政治損失,國內士氣也可能受到嚴重打擊。

對歐洲而言,擔憂更為深遠。若烏克蘭被逼妥協,將為俄羅斯開創「以戰逼和」的先例,今日可以強奪頓巴斯,明日便可能威脅波羅的海三國,甚至東歐的北約成員國。因此頓涅茨克的控制權直接影響東歐安全格局,俄羅斯若完全掌握,更可引發能源供應與經濟波動,對歐洲穩定構成長遠挑戰。

事實上,歐洲的擔心不無道理。普京早於一四年對烏克蘭進行軍事介入,干預烏克蘭東部頓巴斯並併吞克里米亞,其後在宣布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時強調,不會尋求分裂烏克蘭,也無意在烏東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結果未夠十年已反口。

 

歐洲各國擔心若俄羅斯「以戰逼和」開了先例,戰事何能無日無之。
歐洲各國擔心若俄羅斯「以戰逼和」開了先例,戰事何能無日無之。

 

北約怕俄羅斯再耍花招

因此歐盟和北約為怕俄羅斯再耍花招,今次選擇高姿態撐腰,又大規模提供軍事裝備,加強對烏克蘭的長期安全承諾。這種轉變反映出歐洲領袖們已意識到,唯有展現強硬的集體決心,才能維護地緣穩定與自身安全。

對烏克蘭而言,任何和平協議的核心必須包含強而有力的安全保障,以防止俄羅斯未來再次入侵。雖然特朗普已承諾會為此做出貢獻,但明確排除了派遣美軍地面部隊的可能性,意味着援助將主要限於情報分享或空中支援。為此,澤連斯基提出一項計劃, 希望透過歐洲購買價值九百億美元的美國武器,以此作為換取安全保障的條件。

歐洲領袖們在會晤後對媒體的發言,強烈表達支持烏克蘭的立場,其中德國總理梅爾茨更直言,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放棄頓巴斯地區的提議,等同於要求美國放棄佛羅里達州,這種要求無法接受。面對歐洲領袖的「坐鎮」,在競選時曾承諾「二十四小時內結束戰爭」的特朗普,亦承認任務比預想的更為艱鉅。

 

特朗普在橢圓型辦公室接見一眾歐洲巨頭,特地罷放了一張烏克蘭地圖,使其要求澤連斯基「割地換取停戰」之意更見名顯。
特朗普在橢圓型辦公室接見一眾歐洲巨頭,特地罷放了一張烏克蘭地圖,使其要求澤連斯基「割地換取停戰」之意更見名顯。

 

特朗普提到,認為先由俄烏兩位領導人單獨會面會更好,作為三方外交磋商的前置步驟,雙邊會談完成後,將舉行三方會談,讓美國、俄羅斯與烏克蘭三方直接討論和平方案及安全保障議題。有美媒就引述消息指,美國特勤局已着手為三方峰會做準備。

有評論指出,若三方會晤能成行,將是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最重要的高層外交嘗試之一。然而,俄方雖表示願意參加會晤,卻質疑澤連斯基的合法性,指出其總統任期已於去年五月結束,但因戰爭未舉行新的大選,擔心即使澤連斯基簽署協議,未來烏克蘭領導人仍可能以「澤連斯基任期已技術性到期」為由,提出異議或拒絕承認。

阿拉斯加舉行「雙普會」深層意義

特朗普與普京的「雙普會」,選擇在阿拉斯加的美軍基地舉行,除了是地點是位處兩國首都的中間,方便二人可減省飛行時間外,背後還有歷史意義。阿拉斯加原是俄羅斯領土, 卻在一八六七年以七百二十萬美元售予美國,此地不僅承載着兩國過去的領土交易歷史,也象徵着美俄之間曾有過合作與互信的基礎。

不過,亦有指美軍內部有聲音反對,事關阿拉斯加是防禦俄方攻擊的第一道屏障,設有很多軍事設備,擔心讓俄方領袖加上隨團記者到訪美軍基地,有機會令機密外洩。但有指特朗普作風特立獨行,未有理會這點,堅持在阿拉斯加會面。

特朗普與普京選擇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背後有着深層意義。
特朗普與普京選擇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背後有着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