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踢爆︱日本爛尾樓 40港人受騙實錄 舊樓未拆先推樓花 地皮突遭強拍易主︱封面故事

獨家踢爆︱日本爛尾樓 40港人受騙實錄 舊樓未拆先推樓花 地皮突遭強拍易主︱封面故事

更新時間:15:04 2025-07-23
發佈時間:15:04 2025-07-23

香港人投資買日本樓已非新鮮事,隨着近年日圓匯率下跌,吸引更多港人加入「隔山買樓」作投資甚或度假自住。有四十名港人在二○二一年,經本地一間自稱海外樓盤專家的代理商,選購大阪一個名為「Osaka Prime」的住宅單位,原定兩年後收樓,惟樓盤最終「爛尾」,準業主累計近億元港幣的投資付諸流水,至今追討無門。

本刊成功接觸部分苦主,獨家披露事件的來龍去脈,原來該樓盤在銷售「樓花」時,地皮上的舊樓仍未清拆,涉事的日本發展商背景更加相當可疑,營商手法頗為蠱惑,有苦主簽署的買樓合約含魔鬼細節,大筆投資疑被人魚目混珠捲走。

有資深投資專家表示,買日本樓要找可靠團隊協助,買家必須經由在當地擁有「不動產牌照」的公司簽署買賣合約,才能受到日本法律保障。

在二○二一年五月疫情爆發期間,陳先生(化名)從網上見到一間自稱海外樓盤專家的集團,獨家代理日本大阪浪速區一個全新的住宅項目,並在灣仔君悅酒店舉辦展銷會,「起初沒打算購買,但那時日圓匯率下跌,在代理商力銷樓盤下,認為各方面挺合心水,遂斥資數百萬元買下多個單位作投資。」

陳先生憶述,代理商指該樓盤鄰近「心齋橋」黃金地段,交通便利,保證擁有高潛力回報,「對方還承諾購買後可獲物業的永久產權,即買樓如買地,同時可享有五年出租管理,確保每年可獲取樓價大約百分之六點五的租金回報。樓盤又附送全屋傢俬,五年出租管理合約完結後,可續簽五年相關管理服務。」

一次過付清樓價

最吸引陳先生投資的原因,是代理商強調項目發展商全屬日本人團隊,「一向認為日本人講信用又老實,代理商又指發展商在當地主力開發滑雪區公寓及住宅,在香港擁有子公司,感覺頗具規模,所以就相信。」
陳說代理商更一再重申,只要買家在當地物業投資的回報達到一定額數,「可申請日本居留權」,於是在場約四十名參觀展銷人士立即付款購買,「大家都看好該樓盤具潛力,有人甚至沒做分期,一次過付清樓價。」

據悉買家大部分為律師、醫生、大學教授及商人等,每個單位平均入場費約二千六百萬日圓(折合當時匯價港幣約一百八十萬元),按四十名港人投資計,金額近十四億日圓(折合港幣約一億元),原定在二○二三年底收樓。

可是日本發展商除了初期有簡單報告工程進度後,便再沒有定時發布消息,施工期間又試過用不同理由延遲工程。及至二○二三年底臨近交樓日子,代理商突然通知各準業主有可能延期交樓,其後發展商也「蒲頭」確認工程要延期,但同時催促未找清尾數的買家盡快繳款。陳先生說:「有人為了游說買家付款,甚至聲稱即使工程延期,都可如期收租,於是有買家信以為真,紛紛全數付款。」

陳先生續指,他與其他買家及後分別飛往當地視察,同樣發現地盤已經停工,「所有施工工具都被搬走,連天秤也移走,才知道大件事。」陳指各人追查下,得悉該地盤因發展商拖欠建築商工程費而停工,建築商隨後更將相關項目連地皮申請強制拍賣。

投資金額被轉走

陳先生等人遂向香港代理商了解,惟對方聲稱不久前才知悉發展商出狀況,承諾會協助買家聯絡日本發展商負責人。但在二○二四年六月,代理商指跟發展商負責人失去聯絡,並指整個樓盤項目會在兩個月後拍賣,「代理商當時竟建議我們集資,讓其公司參與拍賣奪回土地擁有權,當然無人答允。」陳說。

最後該項工程有傳被一間由中國人開設的發展商投得,建築公司在新投資者加入後隨即開展工程。由於樓盤已經易主,換言之新落成的物業與一眾買家無關,他們變相「樓財兩空」。

陳與一眾買家於是再向香港代理商追討,惟該公司聲稱沒有責任向買家負責,並要求他們自行向日本發展商追討。買家既徬徨又激氣,有人在港報警求助;有人聘用日本律師團隊協助調查真相及聯絡相關發展商;亦有買家在當地報案,惜當地警方未有受理。

陳指當地律師團隊發現,他們與發展商簽訂的合約,原來並不符合日本法律的房地產合約,只是一份「共同投資」協議書,且物業管理權在發展商一方,「即是我們只是投資予發展商起樓,沒有該物業任何控制及擁有權。」

幾經折騰,當地律師團隊向發展商的負責人正式發出律師信,才逼使他現身交代。但有人走出來透露,買家所繳付的投資金額,由始至終並沒有落入日本發展商戶口,而是轉入香港分公司戶口,並指香港公司幕後揸弗人,實際是一名自稱是日本人的中國籍男子。「現在仍無法追查整筆錢的去向,而且當中太多巧合,令人覺得背後疑似是一個早有預謀的局。」陳先生無奈說。

記者曾前往康X辦公室查詢「爛尾樓」一事,當時職員指負責人不在或稍後回覆,惟至周一截稿前未有回應。
記者曾前往康X辦公室查詢「爛尾樓」一事,當時職員指負責人不在或稍後回覆,惟至周一截稿前未有回應。
記者曾到hopetree HK的尖沙咀寫字樓了解,證實為一間秘書公司。
記者曾到hopetree HK的尖沙咀寫字樓了解,證實為一間秘書公司。
本刊特派調查員日前曾到涉事樓盤現場,發現原本已停工的地盤,已興建成一幢樓高約十層的公寓。
本刊特派調查員日前曾到涉事樓盤現場,發現原本已停工的地盤,已興建成一幢樓高約十層的公寓。
方形商標hopetree(上)的網站或社交平台所發布的發展項目,大部分圖片及資料,均與另一間屋形商標HOPETREE(下)幾乎一樣。
方形商標hopetree(上)的網站或社交平台所發布的發展項目,大部分圖片及資料,均與另一間屋形商標HOPETREE(下)幾乎一樣。

停工地盤已起樓

本刊特派調查員於上周三到涉事樓盤現場了解最新情況,發現原本停工的Osaka Prime地盤,已興建成一幢樓高約十層的公寓,但內部仍然未完工。有知情人士表示,該地盤建築商為TAT「泰和」,即是之前停止興建Osaka Prime、並將該項目進行強拍的同一間建築商。該項目的發展商現時為「盛龍」,有指其幕後老闆為中國人。

由於一眾買家因法律原因不願透露涉事公司名稱,本刊經追查證實,該樓盤應由一間自稱是海外樓盤專家的「康X」集團在港代理銷售,而康X推售該盤樓花時,地皮上的舊樓仍未清拆。

康X於二○一五年成立,總公司位於銅鑼灣,過往一直代理加拿大樓為主,近年突然涉獵日本樓。記者於上周四前往康X辦公室,要求負責人回應「爛尾」工程,以及該公司與日本發展商的關係。當時職員指負責人不在或稍後回覆,惟至周一截稿前未有回應。

至於涉事的日本發展商名為「hopetree」,該公司行政總裁為一名姓SATO(佐藤)的男子。本刊發現一段佐藤以hopetree代表身份接受網上媒體訪問的片段,有網民曾在片段下留言,詢問對該公司的評價,另有網民則留言「詐欺師」。

出現另一同名集團

翻查「hopetree」的網站,僅有六個發展項目,包括位於長野白馬村滑雪區、京都及大阪等酒店旅館及短途租住的公寓項目,但大部分連結打不開,網站亦顯示最後更新年份為二○二四年,疑似已停運。

而hopetree在香港開設的分公司名為「hopetree HK」,於二○一九年成立,根據公司登記資料顯示,該公司唯一董事的名稱,與日本hopetree的行政總裁SATO佐藤同名。hopetree HK共有兩名股東,其中一位是SATO,佔四成股權,另一股東是名叫吳X倫的中國籍人士,持有餘下六成股份。記者上周五到hopetree HK登記的尖沙咀寫字樓了解,證實為一間秘書公司,職員承認該公司曾使用其秘書服務,惟已結束合作關係。

本刊追查亦發現,hopetree這個名字在日本出現另一個同名集團,業務也是與酒店及渡假村服務有關,但該集團的字母串法為全大楷
「HOPETREE」,商標為一個屋形設計,明顯與涉事發展商hopetree的黃色方形組合商標設計不同。屋形商標的HOPETREE發展較具規模,在大部分熱搜的網上酒店訂房平台均能訂到該集團旗下的酒店,日本不少酒店或旅館的名稱亦以屋形HOPETREE命名。至於方形商標的hopetree,則未見有任何住宅或酒店等項目的名字與其公司有關。

本刊再發現,涉事的方形商標hopetree,其網站或社交平台所發布的發展項目,大部分圖片及資料,與屋形商標的HOPETREE幾乎一樣。本刊曾電郵向屋形商標的HOPETREE了解兩間公司的關係,惟至周一截稿前未有回覆。

在日本做開發商十多年的FMI至匯投資行政總裁及創始合夥人李丹翔。
在日本做開發商十多年的FMI至匯投資行政總裁及創始合夥人李丹翔。
專家指購買日本樓必須經由在當地擁有「不動產牌照」的公司簽署買賣合約,才能受到日本法律保障。
專家指購買日本樓必須經由在當地擁有「不動產牌照」的公司簽署買賣合約,才能受到日本法律保障。

專家教路  投資日本樓須知

在日本做開發商十多年的FMI至匯投資行政總裁及創始合夥人李丹翔(右)表示,港人購買物業主要目標介乎一百五十萬至三百萬港元,大阪是近年熱選地區,他提醒港人投資日本樓,要留意以下細節:

香港人或外國人在日本買樓的條件?
A:日本目前對外國人買樓未有嚴格限制,任何人均可購買日本不動產,毋須日本國籍或居留權。

透過香港代理在日本置業應注意的事項?
A:要問清楚物業是全新樓還是看似全新的翻新樓。全新樓一般價格較高,但物業質素較佳並擁有安全防震設備等。翻新建築因有機會不是按照耐震標準建造,因而難以購買地震保險,一旦發生地震造成公共區域或建築結構受損,業主必須籌措額外資金進行修繕或重建。另注意,中介是否具備當地合法牌照及良好信譽。

港人買樓是否可以按揭?
A:程序跟本地人一樣,雙方簽訂買賣合約及支付訂金後,可向銀行申請按揭,但要留意按揭的成數會根據樓盤的種類區分。全新樓(即發展商買地自行起樓)按揭成數可做到七成按揭;翻新樓(即舊有樓宇再翻新)在一九八三年至二○一一年興建的樓宇,最高可做五成按揭,若太舊樓齡有機會未能按揭。

透過香港代理在日本置業,合約須注意哪些部分?
A:合約另一方必須是日本發展商,才會受日本不動產法保障;若另一方為香港代理商,買家變相只是簽署一份香港代理授權書,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如代理公司清盤,買家便追討無門。

日本不少發展商會向買家提供出租管理,要注意哪些地方?
A:很多發展商會把出租管理事務外判予第二間管理公司,但質素有機會參差,買家可要求管理公司出示營運文件以了解其營運年期、過往紀律等,以及掌握管理公司是否與發展商有良好合作關係。

若在當地投資一定額數,可獲居留權?
A:日本二○一五年推出「經營管理簽證」讓外國人在當地創業,只要投資五百萬日圓(折合港幣約二十六萬元)開立公司,公司營運每年收入不少於四百萬日圓(折合港幣約二十一萬元),包括買樓放租的收入,便可申請居留。如取得簽證後,住滿十年可申請永住權。

港人一旦遇上爛尾樓或租霸,應如何處理?
A:應事先了解發展商背景,及定期追查項目進度,若不幸遇爛尾樓可透過法律途徑追討賠償或要求解除合約。另,日本有完善租賃法律,若遇上租霸,房東可依法申請驅逐令,並可透過物業管理公司協助處理租務糾紛。

康X曾在二○一八年擔任「日本JAB」的代理商,推銷大阪橋東的酒店單位樓花,當時JAB創辦人李X倫(左三)在場一起祝酒。
康X曾在二○一八年擔任「日本JAB」的代理商,推銷大阪橋東的酒店單位樓花,當時JAB創辦人李X倫(左三)在場一起祝酒。
李X倫(右)早年創立的JAB公司,最終清盤收場。
李X倫(右)早年創立的JAB公司,最終清盤收場。
隨着近年日圓匯率下跌,吸引港人購買日本樓作投資甚或度假自住。
隨着近年日圓匯率下跌,吸引港人購買日本樓作投資甚或度假自住。

代理商賣日本樓  另一出事個案

本刊深入調查日本爛尾樓事件時,發現涉事的康X代理商在二○一八年五月,擔任「日本JAB發展商」的代理商,推銷日本大阪橋東的酒店單位樓花,吸引不少港人經康X購入,原定在二○二○年收樓及開始收租。惟工程開展不久,發展商以疫情及地震等原因,推遲工程進度,令買家不能如期收樓,疫情期間更關閉所有在香港的門市和寫字樓,令買家追討無門。

二○二三年買家終聯絡該公司職員作出追討,惟該公司卻透過電郵回覆,並引用「不可抗力」條款,聲言不會作出任何彌補和賠償。直到二○二四年,JAB發展商更發聲明,指公司已被清盤。

翻查資料,JAB創辦人李X倫為香港人,早年在紐西蘭梅西大學工商系畢業,二○○一年回港,並於二○○六年在鰂魚涌東匯坊首創全港最大的香港水族廣場,但兩年後結業。李X倫再開公司涉足本地房地產,輾轉投資日本樓,最終公司要清盤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