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做臨時工  實拍日常運作 年輕攝影師憑《快遞》揚威國際︱國際解碼

加入做臨時工 實拍日常運作 年輕攝影師憑《快遞》揚威國際︱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5:57 2025-07-04
發佈時間:15:57 2025-07-04

江蘇年輕攝影師牛童,擔心母親在快遞公司工作辛苦,趁大學假期到同一公司打臨時工親身體驗,趁機為一眾快遞員拍下四百張照片。這輯名為《快遞》圖片,在國際知名的《徠卡攝影獎》成功入圍,為歷來第四位中國攝影師獲此成就。

中國快遞行業發展迅速,去年運貨突破一千七百億件,從業人員超過四百九十萬名,卻甚少有人像牛童一樣,以相機鏡頭講述他們的故事。在牛童的鏡頭下,快遞員有的分揀貨物後坐下休息,有的三更半夜仍在運貨路上,以及他們簡單樸素的家居,真實反映社會基層的工作和生活。

牛童生於江蘇南京,在西安美術學院獲攝影藝術學位,二○二○年考上碩士研究生,並開始攝影工作。同年,以往做散工的牛母,突然透露轉做快遞分揀工作,牛童擔心母親太勞累而反對,母子大吵一場,惟牛母仍堅持,並強調「等你研究生畢業再作打算」。

由於很想知道母親的工作是甚麼樣,第二天牛童決定接母放工,到達貨物集散場,眼前是昏暗的廠房,地上水坑倒映着城市的摩天大樓,他就忍不住拍下第一張照片。兩人騎電動單車一起回家途中,牛童萌生以鏡頭捕捉母親工作,作為畢業論文題材。

二○二一年寒假假期,牛童以大學生體驗生活名義進入母親公司,成為分揀貨物臨時工。在他的眼中,每天工作都是重複拿手機掃件、把貨物從這邊搬到那邊,但一天下來,需要處理數以千計的快遞。

工作之餘,牛童偶爾拿出迷你相機,拍下母親的身影,但迷你相機被人感覺是偷拍,不光明正大,質素也不佳,於是決定採用專業級的大畫幅相機進行拍攝,其後更從記錄母親,擴展到其他快遞員。

大畫幅相機也稱為座機,使用的菲林超過四吋乘五吋,每張底片需要六十元(人民幣,下同),拍攝前還要裝機、測光,時間最少半小時,卻因為這半小時令他與被拍攝者直接交流,在雙方最佳狀態下按下快門,從相片中快遞員的姿勢、神態、服飾,能夠讓人感受到他們的過往。

注意力不在相機屏幕

牛童說,大畫幅相機拍攝另一好處是攝影師注意力不在屏幕,而是在拍攝者身上,能夠更專注捕捉他們一舉一動,甚至是呼吸節奏,「這像膠片時代的電影導演,他們關注演員的表演,而非屏幕裏呈現的內容。」

牛童拍攝了四百多張照片,母親身影只佔約十多張,「後期我和母親更多是直接溝通,放下攝影,通過對話更深入了解她。」至於拍攝快遞員,牛童剛開始時感覺「每個人都差不多」,隨着認識越來越深,發現他們每個人背景完全不同,都是有血有肉有故事。

他說,一位阿姨之前送外賣,冬夜將食物送往大型屋苑,在屋苑門口被保安攔住,不准騎電動車進入,她只好拿着外賣由大門一直跑進去,因積雪路滑跌入花園水池,棉襖濕透卻仍要繼續送餐,否則超時罰款。晚上收工後阿姨哭了很久,後來進入快遞公司做分件,毋須風吹雨淋,還能交上社保,從這方面看快遞公司並非大家想像那麼負面。

春節專程陪快遞員回鄉

另一張照片拍攝的大叔,特地請假返鄉帶女兒辦幼稚園入學手續,開學第一天又牽着女兒的手走入學校,拍完照片後又趕回到城市繼續工作,行色匆匆,原因是他認為作為一名父親,不應該缺席女兒的成長。

二○二三農曆新年,牛童專程陪同十幾位快遞員回鄉,看看他們在家鄉的生活環境,其中一位小哥穿着快遞制服爬上山坡,拍照後表示,自己小時候常常與村裏小孩爬上這座山,肆意大喊,高中輟學去城市後,再也沒回到這裏;另一張照片,快遞叔叔回到農村,在廣闊的麥田中央與女兒拍下照片,其實鏡頭另一側是他們家祖墳,道出了他們祖祖輩輩都是在這塊土地生活。

牛童因為母親工作而拍攝《快遞》,但其母二○二二年患上癌症,牛童休學回到南京陪她,當時母親已離開工作崗位,仍經常穿快遞制服,其一是制服保暖,另一原因可能是她工作認真被提拔為領班,工資也比別人多一千元,為此感到自豪。一天,他拍下母親穿制服的背影,幾個月後,母親病逝。

經常有人問牛童為甚麼要拍中國基層,他總是回答,第一,這組作品是獻給母親;第二,他也是來自這樣的家庭和階層,以攝影為專業後,有權利和義務去訴說這些基層故事,「我在呈現快遞員這個群體的時候,並非想讓大家覺得他們有多麼可憐,這些照片有一種溫暖的底色。」

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是德國著名相機徠卡原型機(Ur-Leica)的發明者。
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是德國著名相機徠卡原型機(Ur-Leica)的發明者。

攝影大獎紀念徠卡相機發明者

去年,二十六歲的牛童收到入圍《二○二四年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的郵件,感到難以置信,反覆核查。

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是德國著名相機徠卡原型機(Ur-Leica)的發明者,一九七九年為紀念他誕辰一百周年,設立這個獎項,至今在國際攝影界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牛童在去年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專業人士推選的攝影師中,脫穎而出,成為獎項設立以來第四位入圍的中國攝影師,也是當屆最年輕攝影師。

牛童透露,與評委交流時他們表示不清楚快遞對中國意味着甚麼,但感受到牛童以簡潔且深情的方式講述快遞故事,照片展現的不同視角和溫暖亦打動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