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30 2025-03-30

今時今日提起義工,不再局限賣旗或派飯,義工配對平台Time Auction創辦人梁嘉寶(Fion)在十一年前將嶄新的義工理念帶來香港。平台的理念是這樣的,透過邀請社會賢達與義工互動發展服務,只要義工完成指定時數的義工工作,能換取一次與名人聚餐或與公司領袖交流的機會,甚或以時數換取參與其他活動的機會。
另一邊廂,平台亦可助慈善團體及非牟利機構尋找不同技能的義工,提供一條龍義工服務。現時Time Auction立足國際多個城市,全球更有逾九百間慈善機構受惠。
驅使梁嘉寶成立「義工配對」的最大動力,源於她不甘心困在中環甲級商廈,過着營營役役的生活,心裏極渴望每寸光陰都能過得有意義。於是在某年某月鼓起勇氣,捨棄安穩的飯碗,帶着夢想大步走。很快便踏入四十不惑之年,她的夢想已化成一股正能量在地球運行,「自己做到想做的工作,又能找到更多人做義工,是成立機構的使命。」

梁嘉寶是一名八十後,踏進她的辦公室,她的同事跟她一樣,既年輕又充滿魄力,她說:「每次做義工,自己都有得着,學到新東西。」相信這就是推動他們不斷向前行的動力。
梁嘉寶從小喜愛藝術,原本在英國修讀藝術,但父親認為「搵唔到食」反對,半年後她返港考入香港科技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向着有前途及「錢途」的方向進發。可是進入商界,發現格格不入,「商學院個個只想賺錢,沒人思考自己是否喜歡。當時我一樣『跟風』,畢業就順理成章投入銀行工作。」
首份工作考入投資銀行,外人眼中贏在起跑線,梁嘉寶卻有另一番感受,「那時辦公室在中環甲級商廈,望着風和日麗的景觀,腦袋不停思考『為甚麼朝九晚八都要坐在這裏?』越想越灰心。」梁嘉寶憶述,當時身邊的朋友都在吐苦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於是她努力在忙碌生活的夾縫中,探索人生目標,務求令每寸光陰變得有意義,「尤其入職第一二年,經常思考怎樣令人生更有意思,將興趣變成事業。」

名人助打響名堂
起初Time Auction主要籌辦義工獎勵計劃,鼓勵義工以服務時數換取與社會名人交流或飯敘,「不管是做生意的、從政的、搞慈善的或是教育的賢達,我們都會游說他們捐一餐飯出來。只要義工做夠某一個時數,就可以坐下來跟他們聊天。」得到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及本地網絡平台9GAG創辦人陳展程等名人撐場,Time Auction旋即打響名堂。
「一開始我們先從認識的人入手,後來就靠社交媒體、電郵尋找社會賢達,後來獲得好評,他們就介紹自己朋友參與,一個傳一個。例如我們本來不認識演藝界,找到導演莊文強後,他又找來鄭秀文及爾冬陞。」鄭秀文的分享會,更成為歷來最踴躍的一項活動。
梁嘉寶說自己是平台最大「受益人」,皆因每次分享會,她都參與其中,從中學習,其中兩位名人的分享更令她印象難忘,一位是棟篤笑藝人Vivek Mahbubani(阿V),「他是一個很開心的人,拍片又搞笑,但聽他分享,才知道原來曾患癌症,治療期間學習到怎樣善用時間,正面地思考。」
成立初期出現暗湧
另一位是梁錦松,梁嘉寶說:「他參與過兩次,每次都帶小朋友來。他表示如果想走得更遠,T shape型知識很重要。」所謂Tshape型知識,指本身已擁有專業領域,具有突出的知識和能力,但亦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識,善於與他人協作的人。「梁錦松說他做銀行時,本是一個金融財經人,但他對政治及大環境也很了解,現在他幫到很多慈善機構,都是因為了解各種知識。」
然而當平台漸上軌道,當時仍有正職在身的梁嘉寶出現人生交叉點,上司要她在正職與平台之中二選一,「那時我想,兩年之後老闆的公司成功賺很多錢,還是Time Auction辦得更大?哪一個我會更開心?結果選擇了後者。」她毅然辭職,全職投入平台工作。

平台成立至今十一年,已拓展了更多領域,梁嘉寶說:「一直都想更多人做義工,這是我們成立機構的使命。義工不單是賣旗、派飯,很多慈善機構需要不同技能的義工,我們做了幾年儲下了一堆,他們大多都是專業人士,不如將他們跟慈善機構連結。自此開始技能義工的配對,這幾年支持了大約九百間慈善機構。」
她笑說:「做義工很直接地幫到人,例如幫露宿者,之前完全不知道香港這問題如此嚴重。這些都要親自看見才感受到,若有更多人做,大家都一定會有得着。」
成立初期也出現一些暗湧,「那時網上有個網紅鬧我們騙人,收慈善機構錢幫人找免費勞工,當時那個帖文都很火,有過萬個like,雖然有負評,但我們詳細給對方解釋後,他表示明白,那件事就完結。」這件事也提醒梁嘉寶日後處事要更小心謹慎。她認為現在總算完成二十多歲時訂立的目標,踏入人生另一頁,是時候擴展自己喜歡的事,不論是工作還是交朋友。
開拓眼界助人自助
施比受更為有福,梁嘉寶說平台上接觸八千多名技能義工,經常出現一些令她難忘又振奮的例子。曾有一位年輕女生原本來就職酒店業,但因疫情失業,其後透過Time Auction平台做技能義工,儲到工作經驗,成功轉行做數碼市場推廣。
另有一名男義工,在平台參與很多服務,其中一次他要協助一名社企的受助人,期間二人不停透過whatsapp溝通,也沒有發現甚麼, 直至跟對方見面,赫然發現對方是失明人士。這刻令男義工發現,失明人士用whatsapp這類手機軟件去跟這個世界溝通原來也沒有沒問題,讓他大開眼界。這些發現,都讓義工真正接觸和了解社會上的不同人士,獲益遠比付出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