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生無量天尊,經常有人問我:「承負與業力」究竟是甚麼?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話題。
先說承負,承負猶如「家族式連鎖反應」,若祖父行不義,其父或許會受其牽連;若父輩繼續作惡,子輩亦難以幸免。然而,一旦你開始行善,就能截斷這一惡性循環,甚至為家族積累福祉。
而業力則更似「個人負債」,今生的所作所為,來世自會償還,與家族其他成員關係不大。
歸根結柢,兩者均強調了一個核心觀念:勿行惡事,終究會得到應有的報應。
《易經》中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想必大家成日都聽到我說。簡言之,積德行善之家,福澤會惠及子孫;而作惡之家,禍患也會降臨家人。這不僅是對古人智慧的總結,當今社會的種種實例亦證實了這一論斷—有人以善舉改變命運,有人卻因祖輩餘蔭而敗壞家業,此類事例比比皆是。
古時,人們讀書之初,先學做人,例如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和睦鄰里。如今,學校僅教授知識技能,卻鮮少傳授為人之道。結果導致諸多「高材生」誤用智慧,從事不良事業的研發、網絡詐騙等,不僅害人,亦害己。此種教育,非但不成其為教育,反倒是「教人如何加速毀滅。」
有人謂現今為「末法時代」,災難連連。然而,問題實則源於人心!
事實現在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若人人只顧私利,社會必將混亂;相反,若眾人互助互愛,少些算計,環境自然和諧。這正是道家所言之「依報隨正報轉」—心念轉變,世界亦隨之而變。
學習過程中也會有師兄提出「哪個教派或者法脈或者術法最為優越?」,實則這些爭論純屬徒勞。猶如眼、耳、鼻各司其職,毋需比較誰更重要。道教講究承負,佛教講究因果,基督教講究博愛……實則皆在教導人行善。不如拋開學派之爭,相互學習對方之美德。
《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善惡報應故事,並非用以恐嚇人心。我們每日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在為自己積累福報或埋下隱患。
例如:
目睹乞丐,給予少許零錢(不必在意其是否為騙子,善意本身即為積福)。同事背後詆毀,不必急於報復(他造口業是他事,你若計較便是自尋煩惱)。即便隨手關燈節約水電,亦是在珍惜福分,莫要等待「發達之後再行善」,從此刻起,只要你慈悲心一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你若變好,家人亦會受益;眾人皆善,世界自然安寧。大家天天問我如何變得更好,如何改運,這正是最簡單的「改命運之秘訣」!
我們每日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在為自己積累福報或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