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生無量天尊,這一期我想深入探討一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我認為這一切的起點在於語言。漢語中蘊含着豐富的中國思想和文化精神,而這些辭彙往往難以找到準確的歐洲語言對應。我們的語言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即便不通過閱讀書籍,只要擁有一個敏銳的耳朵,就能在日常對話和通俗的表達中,感受到那份深厚智慧的沉澱。
舉個例子,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道理」這個詞—「你要講道理」。如果要將「道理」這兩個字翻譯成歐洲語言,可能會變成「why are you so out of reason?」即「你為甚麼會如此這般地在理性之外?」雖然這個歐洲人聽懂了,但我一翻譯就知道我錯了,因為這句話並沒有傳達出真正的含義。
中國人所說的「不講道理」,其實是指違背了人之常情。直到今天,中國人都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道理」二字,絕不是在「reason」這個意義上運用的。
再來看漢語文字,它是一種符號工具,能夠讓人聯想到許多有趣的意義。比如,所有帶有「艮」字的辭彙,都一定含有「止」的意思,但「止」的方向卻各不相同。例如,「進退」的「退」,「無垠」的「垠」,「有限」的「限」,還有一個字很特別,「狠毒」的「狠」,也是帶有「艮」字邊。我認為「反犬旁」加「艮」是因為狗不是人,它不能停下來,不能忍耐。
「銀行」的「銀」字也帶有「艮」,它告訴我們甚麼?在賺錢這件事上要知止。不要無休止地追求,人如果沒完沒了地追求,最終會變成甚麼樣子呢?漢語中的「錢」和「犯賤」的「賤」長得非常相似。我常常覺得「賤」字就是「錢」,因為它們都帶有「貝」字邊。那個「賤」字才應該是「錢」。所以當你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只有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眼中只有錢,他就只剩下一個字了,那就是「賤」。
因此,我現在帶領大家學習傳統文化,一方面是為了學習先聖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重視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化。因為我們的語言自身是如此的豐富,漢語的博大精深,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我們的語言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即便不通過閱讀書籍,只要擁有一個敏銳的耳朵,就能在日常對話和通俗的表達中,感受到那份深厚智慧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