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道教 齋與醮| 李丞責

傳統中國的拜神儀式中,最多人認識的就是打齋,但究竟甚麼是打齋?我們每年都會聽到的太平清醮,與打齋又有何分別?李丞責師傅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齋醮本有別

齋醮是指道教設壇祭禱鬼神、消災祈福的儀式。「齋」的意思是齋戒、潔淨,就是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整潔身、心、口,以示虔誠、敬畏。道教齋法繁多,大抵可分為三類:「設供齋」、「節食齋」與「心齋」。前二者屬祭祀前的準備工夫,後者則是恆常的鍛煉修為。三者之中,以「心齋」最重,要求修道者清心寡欲、摒絕雜念,超脫凡俗,以求與神明交感,懺悔謝恩。「醮」即是祭祀,本來是中國古代的禮儀,後來被道教吸收、繼承並發展成醮。有清醮與幽醮之分,前者是祈福禳災,後者屬攝召亡魂。道教的主要醮事包括祭天、賀誕、禮斗、濟幽、三元法會等。由於派別不同,各道壇的醮儀並不一致,但都是大同小異,一般包括設壇上供、焚香發爐、鳴鼓敲磬、降神迎駕、獻禮贊誦丶上表宣詞、祝神送神等。道教本另有拜懺科儀。古代道教「醮」、「懺」分立,「醮」重上表謝恩、「懺」重拔罪悔過。拜懺,又叫禮懺,佛道兩家均十分重視。拜懺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自晉代以後,醮與懺已合而為一。此外,齋法與醮法後來亦因目的均在消災解厄,且作法又近似,「齋釀」 逐漸合稱,流傳到現在,成為道教法事的代名詞。

齋醮的源流

道教齋醮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夏商周時期的巫祝祭祀。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地祭神活動盛行,有降神、頌神、送神儀式,更輔以樂曲法器,是現今齋醮科儀的雛型。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替患病的信眾上書天、地、水三官,稱為「三官手書」,成為後世齋醮時道侶上表神靈之始。魏晉南北朝,上清派於茅山設「上清法壇」,靈寶派於合皂山建 「靈寶玄壇」,兩派逐漸編訂完整的科儀。北魏時,齋醮加入音樂元素,誦經時的 「直誦」已改為「音誦」了。齋醮科儀經唐、宋兩代的發展,至金、元之際漸趨成熟,各宗派沿用並改良。明代道教轉衰,簡化後的小型齋醮,開始於民間出現,一直流傳至今。

太平清醮

香港新界很多鄉村,至今仍保留定期舉行「太平清醮」的傳統。太平清醮是齋醮的一種,目的祈求神靈保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些齋醮(新界人多稱之為「打醮」)有些一年一次,有些是五年,甚至十年才一次的。那些幾年才一次的打醮活動,往往被視為鄉中大事,移居海外的鄉民,紛紛趕回來參與慶典。而打醮儀式中的種種,亦充分反映了廣東傳統文化。從前新界鄉間的打醮活動,一般都由正一派道士主持,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各道堂亦有參與主持這種祈求境內。

齋醮的名稱

至於齋醮的名稱,根據龍虎山天師道祖庭的調查收集,統計有:一、太平清醮,也叫羅天大醮(屬於陽醮),用於普祭眾神、祈求平安、賜福降吉;二、功德醮(屬於陽醮),用於晚輩對長輩思念其功德而作;三、壽醮(屬陽醮),用於祝壽;四、火醮,用於防火、滅火、退火;五、蟲醮,用於防治蝗蟲和侵食莊稼的害蟲;六、萬門醮,是一村或一鎮集體做的平安醮;七、五雷醮,是被雷打後舉行的醮儀;八、保福醮,用於求福、求壽;九、瘟疫醮,發生瘟疫傳染時翠行的醮;十、譜醮,修宗譜時給全族人作的祈禱。此外,還有祈晴、求雨、春祈、秋報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