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23 2025-02-09

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和「表演藝術」等最常見,其中紮作技藝不但是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也因為在港不少洋人也出奇地重視得到醒獅的祝福,令獅頭紮作成為香港一大特色。
每年新春,不難看到舞龍舞獅四出活動,繼續不分華洋,為普羅大眾送上祝福。祝福的背後,都有天寶樓扎作創辦人夏中建為紮作行業付出的心血,他曾三度創下健力士世界紀錄,即使已屆六十四歲,仍堅持在紮作行業打滾,已成為行內全能的「紙紮大王」。
夏中建的父親夏國璋不但是武術界及中醫界(骨傷科)的翹楚,更是本地著名的「一代獅王」。幼承庭訓,夏中建小學時已接觸獅隊,啟發了他做紮作的興趣,「小時候學習舞獅,對獅頭產生興趣,長大後自然地回家幫忙。」家人各司其職,他形容自己是幕後人,「我負責執拾,如果獅頭有撞爛便修補。八十年代紮一個獅頭大約五千元,當時我們夏館人數過萬,如果一年玩爛了五十隻,等於花掉二十五萬元,足夠買一層樓。我發現紮作是一門謀生技能,於是找師傅教我。」
香港八十年代時,大約有四十七間紙紮店,二十世紀初最出名的紙紮店遍布中上環一帶,金玉樓堪稱老行尊,其第二代傳人梁有錦,亦是另一間紙紮店《生和隆》的師傅。夏中建四處拜師處處碰壁,直至遇到梁有錦,獲收為入室弟子後,便改寫他的人生。
夏中建說:「他當年是全香港最出名的紙紮大王,現時我被人稱紙紮大王,只因為我拿了他的招牌。當時他生意很好需要人手,我又想學習,所以一拍即合,成為他的學徒。很感恩他是個豁達的人,願意將技術傳出來,讓我學習。」

拔刺成習慣
他坦言學習紮作是困難的事,「紮作時總會被竹刺刺到,這必須要習慣,有時刺拔不出來,便用針挑,且要先挑開肉才能取出。拔刺雖痛,但日子就是這樣捱着過。」
獅頭紮作有四個步驟,分別為紮、撲、寫、裝。夏中建除了在紮的時候會遇到刺,撲的時候亦有其他挑戰,「撲需要把漿糊開稀至水一般。冬天四五度時,水冷得似冰,一整天用手黏貼獅頭,到吃飯時手已僵凍得連筷子也拿不到。」他指紮作是一個很艱辛的學習,「所以香港不是那麼多人願意去學,而且紮獅頭難學難精,不是學一隻、半隻便會成功,是要紮成千上百,紮到純熟為止。」
他續說:「獅頭做得好,必須要有機遇,任何人去一間紙紮店做學徒,經常紮飛機、遊艇、車,卻沒有人訂獅頭,又怎會學習到紮獅頭呢?」八十年代,旅遊協會因應加拿大博覽會香港館的需要,找來生和隆負責紮九條龍並擺放在天花板,夏中建獲得了寶貴的學習機會,「用了五個月時間跟着師傅做了九條龍。有些店舖十年都做不到一個獅頭,所以生和隆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遇。」縱然紮作十分辛苦,夏中建笑言:「就是被漿糊黐住了,真的很喜歡,對紮作是很有癮。」
天寶樓扎作成立了四十年,夏中建回想起初創業時生意並不好,「所以我們必須要勤勞,開夜已習以為常。因為那個時代,尚未有內地的倒模式生產,完全是一手一腳自己做。」

屢破世界紀錄
他形容行業生存之道是要全能,不能只製作單一項目,「獅頭、龍頭、宮燈、花炮、先人製品……如果你學懂全套,一年生意就不用憂心,尤其要做一些先人製品且大量生產,方能養活一班師傅。」他談及聘用新人,「如果用一萬六千元請張『白紙』回來,花半年時間教他,讓他先做一些『下欄』工作,已在他身上花費了十萬元。我試過很多次,都沒有甚麼效果,因為學徒很快會告訴我『師傅很難啊,我不做了』。」
二○一七年,夏中建曾有一個花燈作品列入當年的健力士世界紀錄,但兩年後被日本人打破了。二○二二年,適逢懲教署四十周年兼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周年,他提出要做一個燈籠,「普天同慶的日子,想表現出中華文化,便想做一個燈籠。」然而,他發覺如果要在本地生產一個燈籠幾乎是沒有可能,「我的店舖很大,有五千呎,但人手方面不夠。」

後來他獲得一個很好的契機,「懲教署叫我們教導在囚人士,讓他們幫忙做。有了在囚人士及其家屬、懲教人員及其家屬、義工團體,再加上天寶樓的師傅聯合一起,終在懲教署的地方做了一個九米多的大花燈,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花燈。」跟懲教署的合作另有意外成果,部分更生人士後來也在天寶樓工作。

毋忘中華文化遺產
製作燈籠的背後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夏中建說:「因為一則新聞,看到韓國人以中國的龍舟去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指這是他們國家的世界非遺。那時候便想,我要做一個大燈籠告訴別人這是中華文化,是中國的瑰寶,是我們文化的遺產,別讓其他人奪去。」
去年九月,夏中建第三度獲頒健力士世界紀錄的證書,「今次是為了迎合祖國七十五周年再做一個龍與馬結合的大燈籠,擺放在中環皇后像廣場。」到十月一日國慶七十五周年,太古廣場舉辦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獅頭紮作展覽」,讓大家認識這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夏中建認為獅頭紮作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香港的紮作行業能做出更好的成績,更可衝出國際,他寄語大家,「毋忘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在任何一方面,如果能夠專注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大家不妨多思考、多創造,令中華民族不會被人奪取了一些文化遺產的項目。應該是我們的,我們便要保留;不應該是我們的,我們不需要強求。」

子承父業 傳承非遺
兒子夏浩文也隨夏中建入行,二人關係非常好,夏中建謂:「我們一起工作、吃飯、喝酒,有很多交流,因為我們做紮作行業的科目很多,事實上是需要大量交流。他不知不覺都在店舖內工作了十多年,是很純熟的紮作師傅。」
夏中建另一高徒伍彥維,之前亦有份參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獅頭紮作展覽」,「他仍然在讀書,但每逢星期六都會過來學習,手藝已經到達一個師傅的級別。」夏續說:「行業是艱辛的,但大家不要氣餒。只要你不要專注只學習一項,其他的能補貼你的收入、生活,會有成功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