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挺的全黑西裝配襯白恤衫,余德淳笑說他很享受工作,沒想過退休。
人生實驗場 資深應用心理學講師余德淳
更新時間:06:10 2023-08-10
發佈時間:06:10 2023-08-10

余德淳的綽號很多,香港EQ之父、輔導界補習天王、情商管理大師等,曾為公私營機構、政府部門,以及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壓力管理。做社工出身,助人自助,但他所走的路卻很迂迴,做了多年社工才考進大學、再讀研究院,輾轉成為余博士,在大學任教,卻在四十歲時辭去教職,創辦自負盈虧的心理及情緒教育機構,教人面對恐懼、批評和痛苦,一切由零開始。

「開荒的好處,是無人夠膽話你,因為無人做過,絕對不會有一蟹不如一蟹的批評。」他的社會工作,希望做到補漏,所以一開始便對準中產階級,由兩代溝通到大企業的辦公室欺凌,甚至男士輔導都有。

他不依靠政府資助,有錢賺便將部分補貼公共教育和基層服務。他這片天有淚有汗有快樂,就像人生,是余德淳窮三十年經營的實驗場。

 

筆挺的全黑西裝配襯白恤衫,余德淳笑說他很享受工作,沒想過退休。
筆挺的全黑西裝配襯白恤衫,余德淳笑說他很享受工作,沒想過退休。

 

約訪余德淳,選址是他創立的「余德淳訓練機構」,面海大窗外是藍天白雲,牆上的風景畫,寫上「喜樂的乃是良藥」,「我總是四圍走,上來都是因為開會。」余德淳笑說不是工作狂,但喜歡工作。

一星期七天都有不同的演講和分享會,疫情三年,余德淳也沒有閒着,「因為疫情,香港人已習慣網上授課,不過心理課程有點特別,開zoom無人報名,收取現場錄影的上課形式反而大受歡迎,因為時間彈性,還可以和伴侶仔女一起看,一同學習。」誤打誤撞下,余德淳接觸到一班不易被說服求助的受眾,這是意外收穫。

 

 

 

余德淳看到現行社福制度的空隙,針對中產階級開辦各種情緒輔導課程。
余德淳看到現行社福制度的空隙,針對中產階級開辦各種情緒輔導課程。

 

 

「開zoom令人有錯覺以為可以互動,但對於心理課程,很少人會在上課時公開提問。反而錄影課堂,會讓同學先提出問題,不記名的,反應更踴躍,他們有興趣時再安排會面,令討論更有深度。」余德淳說,發問的人有不懂理財的啃老族、只懂拼命工作的爸爸,也有常因教仔而大發雷霆的媽媽。

時代變 煩惱沒變

「大學教育會講德育、會講同理心,但統統只是基礎,去到現實環境,才是真實戰場,有錢家庭的子女心情不好,便吸大麻來麻醉自己;貧窮家庭的子女自覺人工低,又或只能做臨時工,總是好憤怒,自覺命賤,甚至成為隱青。」新社會、新時代,大學畢業的人愈來愈多,但余德淳直言,成績好學歷高不代表內心強大,心高氣傲恥於求助,反而成為人生的絆腳石。

「在書店裏,站在心理學書架前打書釘的,通常是西裝友。」觀人於微的余德淳說。畢業於港大社會科學碩士,又是第一屆優秀社工獎得主,但余德淳求學之路不平坦, 中學就讀傳統名校聖約瑟書院,六八年中五會考,卻因成績欠佳未能原校升讀預科,做了三年小學代課老師,大班教學面對不同學生不同性格,激發他轉跑道由社會福利員做起,讀社工,考進研究院,一步一腳印。

 

余德淳小時候志願為人師表,最終做了社工,那想到三年後又重回母校教書,人生就是始料不及。
余德淳小時候志願為人師表,最終做了社工,那想到三年後又重回母校教書,人生就是始料不及。

 

 

做青少年外展社工出身,余德淳發現很多青少年問題其實來自父母,讓他萌生推動親子教育和婚姻輔導的工作。
做青少年外展社工出身,余德淳發現很多青少年問題其實來自父母,讓他萌生推動親子教育和婚姻輔導的工作。

 

 

「最初從事兒童及青少年外展工作,發現很多問題來自父母,若父母崇尚消費主義,要他們教仔女不要亂花錢會好難;若父母雙方有不同價值觀, 情況更加複雜。」對人的成長好奇,好多感想又渴望與人分享,那些年互聯網未盛行,他就膽粗粗在家開「私墊」尋覓知音人,自住的小房間便成為課室。

「那時一星期兩晚,門口放個錢箱,二十元入場費,一半錢用來買書放在一角任人取閱,逐漸累積了一班會友。」時年一九八九,山寨經營,嶄新又富實驗性的模式,在小圈子大受歡迎,「做生意和做社工不同,如果無商界的朋友鼓勵,以及累積了幾年的公務員客戶,我想未必敢創業。」

不一樣的 成人教育

九七前後,港府推行問責制,他獲邀參與公務員培訓,加上九十年代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 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的EQ論,像旋風般席捲全球,成為難得的機遇,「有些公務員做了幾十年,不慣低聲下氣,那時要教的,是不要讓市民覺得你和他是對立。」由最初小試牛刀,到愈來愈多大企業找上門,造就專門研究多元智能(MQ)、情緒智能(EQ)及逆境智能(AQ)的余德淳,決定自立門戶,開辦屬於自己的培訓機構,闖一條新路。

媽媽是護士、爸爸是司機,有一個弟弟, 余德淳自小學業成績麻麻, 勝在大膽,「父母給子女好大自由,容許我搵自己的出路。」有次回母校演講,一般獲邀的校友都是如高錕一般的成功人士,作為當年會考成績不足以升讀預科的「另類校友」, 他就以「打贏場仗」作為演講題目,「這場仗就是打贏自卑感,中學時期最愛在黑房曬相,因為不用見人,但今日竟然可以在六百人面前演講。」

「回母校推動多元智能教育,最難是教中六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是未來的醫生,讀書不用我教,我是教他們如何受女仔歡迎。」男校出身,他笑說題目破格,志在吸引眼球,能引發動機和興趣,自然事半功倍,說到底都是一門認識自己,發掘潛質的人生課堂。

由社工到教書,再決定創業,余德淳不斷習慣面向市場,他不怕競爭,只因競爭常在,怕都無用,更大動力是他期待的,是更大的實驗場。

喜歡開荒 不怕競爭

余德淳做社工時,曾花了三年時間參與研究,跟進六十六個曾經自殺的抑鬱症病人,促成往後精神科出院病人的跟進服務,「見到太陽擔心日落,這些抑鬱症病人大都過分焦慮,好多負能量,但對得多,我反而會提醒自己要活得快樂,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斷學習。」

暫時不能改變現實,就先改變心態,做完研究後,九二年加入當時仍未升格大學的理工學院任講師。「臨近九七好多人移民,理工又將升格做大學,做多幾年有房屋津貼,若追求穩定生活是很不錯。但在大學,我教職業社會工作,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社工都是行福利主義,針對基層,但其實好多中產甚至專業人士,亦面對好多問題。」

他毅然辭去教職選擇創業,在私人市場推動EQ、AQ教育多年,認為香港人「退步了」,平日不開心嗎?食餐好、去旅行就是,表面化的享樂主義,未必讓人真正感到
快樂,「我已計劃好未來三年的主題是:照顧者心理素質、男士輔導、小朋友價值觀。」

有人有地方 就有社會工作

政治風波、世紀疫症,社會持續低氣壓,實現理想很困難,但余德淳說:「有人有地方,就有社會工作。」涉及人的工作,永遠有需求。這些年除了參與公私營機構培訓,又為球證主辦心理工作坊,學習情緒管理,「畢竟在香港做球證,只有車馬費,但又要被球員和球迷閙,流失率好高。」另外,有關殯儀館前線工作人員對喪家的情緒反應,他亦有份參與培訓。

 

曾為公私營機構、政府部門和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壓力管理,在輔導界,余德淳無人不識。
曾為公私營機構、政府部門和逾百間中小學講授EQ及壓力管理,在輔導界,余德淳無人不識。

 

做青少年外展社工出身的余德淳有一個信念,就是盡力為服務受眾製造機會,「我永遠覺得面前的這個就是可以變好的一個。一個人總有些特質是好的吧?讓孩子覺得別人對他有信心,他對自己自然也有信心。」他仍熱愛每天工作,「每一個演講我都會寫講稿,上台前每日改十次,十日就改了一百次,每次都有少少進步,滿足感好大。」

 

 

 

余德淳(上圖及下圖前排左三)自言小時候學業成績麻麻,慶幸父母從來對他很信任,容許他自由發揮。
余德淳(上圖及下圖前排左三)自言小時候學業成績麻麻,慶幸父母從來對他很信任,容許他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