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工作帶給陳龔偉瑩的滿足感,勝過財富與勳章。

引領孩子走向無窮之路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陳龔偉瑩

更新時間:14:01 2023-12-24
發佈時間:14:01 2023-12-24

香港雖然是國際城市,但兒童貧窮問題一直存在,亦因此驅使陳龔偉瑩十年前創立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專責扶育清貧高中學生發掘個人潛能和志趣,安排職場體驗,為他們將來就業鋪路。

提早退休的陳太,本來在醫院管理局專責公共事務及中國事務,前半生職業生涯裏建立的官商民人脈網絡派上用場,聯盟在十年間安排了二千名學生在各行各業試工,超過兩成獲企業聘用。她的願望是「築橋搭路,把孩子由此岸帶到彼岸」,打破跨代貧窮的宿命。

修讀設計的陳太,培養出「設計思維」讓她終身受用,「設計的人滿腦子是創意,相信凡事永遠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在當下環境找出最行得通的方案。有些想法若然時辰未到,可暫且放下,但毋須丟掉。」

 

籌款是陳龔偉瑩(第二排左四)的強項,持續十五年的聖誕頌歌節籌到共逾半億元善款,配對了一萬多名政府兒童發展基金清貧青少年的個人儲蓄。
籌款是陳龔偉瑩(第二排左四)的強項,持續十五年的聖誕頌歌節籌到共逾半億元善款,配對了一萬多名政府兒童發展基金清貧青少年的個人儲蓄。

 

陳龔偉瑩個子小但似有無窮精力,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是義務崗位,她卻是名副其實的全職義工,「生命寶貴,時間寶貴,我不想求其做、人做我又做,而是希望我和我的團隊、義工和善長全部資源能產生可見的實質結果。」

她中學時期開始接觸義務工作,學校安排她暑假在黃大仙一間天台幼稚園當助理,學生來自基層。後來,她在香港工業專門學院(理工大學的前身)修讀設計,畢業後受聘於香港貿易發展局做市場推廣工作,自此開展她在商界的事業。

雖然工作繁忙,但她繼續當義工,對貧窮並不陌生,「一九九四年扶輪社有個項目,在桂林給初生嬰兒打針預防乙型肝炎,因為當時十分之一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不少人四十幾歲便病死。我們去到一個很窮的山區,稍為有本領的人都出外謀生,留下老弱婦孺。」

陳太續說:「那裏無自來水,村民在戶外懸掛很多繩和電線,我不明所以,原來是用來收集霧水;我們探訪一個家庭,全屋是垃圾,唯一『值錢』的東西是不知從哪部貨車拆下來的一張爛椅,而這家的初生嬰兒穿成人鞋,鞋裏塞滿禾稈草,用作保暖,這就是赤貧。」這些畫面深深烙印在陳太腦海。

 

陳龔偉瑩(中)希望協助迷惘的青少年像她及早找到個人志向。
陳龔偉瑩(中)希望協助迷惘的青少年像她及早找到個人志向。

 

 

陳龔偉瑩(中)認為,扶育青少年,首要細心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各人的潛能與志趣。
陳龔偉瑩(中)認為,扶育青少年,首要細心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各人的潛能與志趣。

 

提早退休兼做義工

二○○九年,她為照顧病重的丈夫,提早從醫管局退休,「我當時年紀不大,覺得日日只做照顧者角色,對我的身心靈不是好事,我相信有餘力做一些非朝九晚五的事情。」她萌生念頭,照顧家人之餘再當義工,而她多年來曾經涉獵的義工範疇眾多,可從中挑選其一。

「到底應該在哪一瓣落戶呢,哪一瓣需要我呢?最終我被香港貧富懸殊的數字轟到,當時有關青少年的數字很嚇人,每四個兒童有一個在貧窮中成長,窮孩子無錢、欠社交、欠社會資本、欠人際網絡,視野低、淺、窄,無自信便無動力,我見到太多迷惘的青少年。」她說。

 

陳龔偉瑩從事青少年工作十多年的心得是,撒對的種子在對的田,必須精準不馬虎。
陳龔偉瑩從事青少年工作十多年的心得是,撒對的種子在對的田,必須精準不馬虎。

 

為了解時下青少年的想法,她透過教育界朋友約談基層學生,「我問他們志向,有學生說將來想當『𡃁模』,有個陽光少年說打算畢業後當外賣員。難怪他有這想法,因為他返學放學來來去去兩條街,對社會的認知就是這兩條街。」

因緣際會,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創會正、副主席鄭慕智及蔡元雲邀請她加盟,一起在民間籌款,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基金,惠及清貧青少年。籌款是她的強項,難不倒她,但她做了一段日子後,感到沮喪,「替他們籌款的原意是幫助他們脫貧,但當我問受惠青少年所得款項作何用途,有些說是補習、興趣班,我覺得錢花在這些地方,未必有助脫貧,距離脫貧可說是鞭長莫及,那刻我感到沮喪。」

創立聯盟一條龍服務

陳太說:「當時覺得我的面前有兩條路,一是索性不做,一是做更多,我選擇了後者。」她請教專家如何是好,答案是「一條龍服務」,促成她創立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為清貧高中生提供職前訓練、職場體驗、輔導等一條龍服務,引領他們將來投身符合個人所長的職業,從清貧的此岸,走到脫貧的彼岸,「如果高中時期仍未清楚自己的志趣,上到大專胡亂揀科目,一兩年後才察覺不適合自己,從頭再來的代價未免太大。」

陳龔偉瑩追求精準的一條龍服務,「我不會求其將種子撒落田,我希望每顆種子放在適合的田裏,會發芽的,每個『仔』(受惠的清貧高中生)首先要經過面試,我們細心聆聽,認識他們,按其潛能和志趣安排職場體驗。在體驗之前,要他們先學習上班衣着、待人接物等等,否則貿然送他們入職場,是不會成功的,僱主也要來上堂,認識我們的計劃。十分慶幸,我們有七十二行、四百個商界夥伴提供職場體驗,全靠十年來編織的網夠闊。幾冷門的行業,只要你講得出,我都可以安排。」這個商界夥伴網絡有規模而又運作多年,就連政府的「共創明『Teen』計劃」也借助來為弱勢社群家庭,尤其居住劏房的中學生提供職場實習機會,陳太對此頗感自豪。

 

陳龔偉瑩趁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十周年,撰書《我才有用》,結集聯盟的「Y-We計劃」成果。
陳龔偉瑩趁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十周年,撰書《我才有用》,結集聯盟的「Y-We計劃」成果。

 

她深信,幫到一個學生,就可以改變他的人生,他有工作有生計,就等於幫到他的家庭脫貧,幫到社會。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過去十年的成績,是她滿足感的泉源。
看見時下不少青少年的迷惘,她自覺十分幸運,成長過程中毋須經歷迷惘,早已清楚個人志向,「我好彩,父母無畀框框我,只要求我不要學壞。我在中學時期喜歡繪畫,升學便想到要修讀設計,好開心工專取錄我。那個年代未有電腦繪圖,設計工作需要一筆一筆地手繪,我漸漸懷疑自己能否長期做這工作,所以畢業後從事市場推廣和公司業務發展。」

設計思維畢生受用

她修畢設計但沒有入行,但一切學習都有用,沒有白費,「我的學業成績不錯,也拿過好多獎,後來投身的行業偏離了所學,但我覺得最寶貴是在學時培養的『設計思維』。修讀設計的人滿腦子是創意,相信凡事永遠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她續說:「我們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在當下環境找出最行得通的方案,要平衡好多因素,例如資金、人手、時間限制,並且要明白,工作環境不是只得我一人,而是有團隊共事。當其他人認為撞牆了,我最欣賞擁有『設計思維』的人,永遠相信會有出路,妥協也是一個出路。有些想法若然未得到認同,時辰未到,可暫且放下,但毋須丟掉。」

職場體驗因疫情嚴峻而一度停止,陳龔偉瑩不願浪費光陰,等不到疫情結束便變陣,邀請商界老闆或老行尊在網上介紹本身行業,與青少年對話,「這就是『設計思維』入了血,貫徹在我多年來的工作。」

當下她沒有退休計劃,繼續活躍地推動其青少年工作,「財富、勳章不是我的目標,現在有幾多健康,就做幾多事。我有人脈,擅長籌款,也會捐錢。」出錢出力,看似吃虧,不妨換個角度,陳龔偉瑩崇尚正向思維,她感恩地說:「有本事攞錢出來,也是恩典。」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今年三月的十周年慶典,陳龔偉瑩(右)迎接到賀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左)。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今年三月的十周年慶典,陳龔偉瑩(右)迎接到賀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左)。

 

過來人推廣預防中風

陳龔偉瑩全情投入青少年工作,百忙之中於二○一一年參與創立香港中風基金,推廣預防中風的公眾教育,事關她是過來人,有深切體會。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平均每日有六十八人初次或再次中風。陳太照顧嚴重中風的丈夫十九年,其苦不足為外人道。丈夫突然病倒的噩耗傳來一刻,她剛巧在外公幹。

「好突然,他中風之前看來健康,無先兆,我有仔有女,有兄弟姊妹,朋友多,認識不少人,資源優勝過好多人,我好想幫他康復,但那時候覺得十分無助,活在深淵中。」她說,幸有宗教信仰幫助她堅定心志,捱過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生命寶貴,時間寶貴,希望我和我的團隊、義工和善長全部資源能產生可見的實質結果。'
'生命寶貴,時間寶貴,希望我和我的團隊、義工和善長全部資源能產生可見的實質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