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香港故宮由籌備到落成,讀歷史出身的吳志華,笑說與故宮的緣分,早於四十年前已開始。
與故宮的緣分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更新時間:16:47 2022-05-11
發佈時間:16:47 2022-05-11

「這段時間好關鍵,不單不可以放假,更加不可以病。」說這話的,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 志華。位於西九文化區的故宮文化博物館,籌備工作進入最後階段,逾九百件北京故宮博物館的珍 品,將陸續抵港,並計劃於七月亮相。籌備七年,作為回歸廿五年的重頭戲,一切不容有失。

吳志華在康文署工作三十年,由借調到正式出任館長,見證香港故宮由籌備到落成。讀歷史出身的 他,細訴與故宮的緣分,早於四十年前已開始,那些年,他以學生身份首度踏足北京故宮;後來加 入康文署,牽頭舉辦「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打破最高入場人次紀錄;今日因緣際 會,帶領團隊籌建第三間故宮博物館,他形容是奇妙的過程,意義重大。

走進吳志華位於西九文化區的辦公室,偌大的L形大窗外面,是美麗的維港景色,一排排書架放滿 藝術畫冊,書架上的提字寫着「和而不同」,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墨寶,出自《論語》的經典名句,意謂尊重不同意見,和諧共處,「我好喜歡這一句,所以一搬入這間辦公室,就將它掛在最顯 眼的位置。」包容與多元,放在藝術領域以至今日香港,大抵同樣重要,這個愛讀歷史的博物館專 家如是說。

 

書架上的提字寫着「和而不同」,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墨寶。
書架上的提字寫着「和而不同」,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墨寶。

 

外觀猶如方形大鼎的香港故宮博物館,佔地一萬三千平方米,是繼北京和台灣,中國第三間故宮博 物館。博物館共設九個展廳,展示九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大部分都是首次於香港公 開展出,當中更有藏品是從未對外公開展出過,十分珍貴。由主管香港不同文化康樂設施,到擔起 大旗、成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任館長,做了三十年公務員的吳志華表示,與故宮的淵源,其實 自四十年前已開始。

一九八一年的冬天,還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他,第一次到北京故宮參觀,就被故宮的歷史建築所震 撼,「對明清歷史的認識,之前都是從書本、從文字上看,第一次親身走入皇宮,用眼睛近距離去 感受,很難忘。」那些年大學學界有所謂「關社認中」,關心社會認識中國,是重要價值。「七十 年代的火紅學運年代逐漸冷卻,比較着重理性分析,我大學時代都做過一年學生會,同屆有蕭世和 及何安達,後來因為想專心學業就無再參與。」

電子《清明上河圖》掀熱潮

中大歷史系畢業後教了半年書,吳志華於一九八八年加入康文署,一做三十年,參與過籌建海防博 物館,又做過歷史博物館館長,二○○七年香港回歸十周年,有人建議把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帶來 香港展出,原以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其時吳志華負責提交方案,竟獲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大 力支持。及至二○一○年,他又牽頭在香港舉辦了「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刷新入場人 數最多的紀錄,這種結合現代科技的展示方式,大受歡迎。

「那時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疏導人流。」萬人空巷的場面,令人記憶猶新,自此之後,康文署和北 京故宮恒常合作,合辦大型文物展覽和修復工作坊等,不過促成興建香港故宮這個大型項目的,吳 透露是一場大雨。二○一五年九月,他陪同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故宮一個文化活動,突如 其來的大雨致航班延誤,造就與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閒坐喝咖啡,香港故宮的構想首次出現 雛形。

 

喜歡研究歷史,在康文署工作三十年,與文化界熟稔,一次飯局,就請來國學大師饒宗頤(前左二)和作家金庸(前左一)。(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喜歡研究歷史,在康文署工作三十年,與文化界熟稔,一次飯局,就請來國學大師饒宗頤(前左二)和作家金庸(前左一)。(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七年間由設想、籌建到落成開幕,吳志華說是人生中「奇妙的過程」,難能可貴。「九百幾件文 物,五月中開始陸續抵達香港,同時亦會開始布展,所有展品都需要檢查入櫃,時間比較緊迫。」 他表示團隊已追回疫下建築工程延誤的時間,後期工作仍需壓縮,進入開幕最關鍵的時刻,團隊上 下亦得爭分奪秒,進入作戰狀態。

「趕死線當然有壓力,不過還可以。」吳志華笑說心情緊張,但不至於「瞓唔安、食唔落」,只因 熱愛歷史的他,習慣「看得遠一點」:「博物館並不是開幕後一兩個月的事,而是千年功業,做好 件事最重要。」只是疫下變數極多,每天都要面對新挑戰,「運輸在疫下是大難題,文物在北京包 裝,但包裝的物料則來自河北,疫情下不能輸入北京。」

運輸難,安排北京隨展人員來港,在疫下同樣波折重重,「香港之前每日幾萬宗確診,隨展人員對 香港情況不掌握,自然比較擔心。」吳志華形容,他們要不斷與防疫辦及中聯辦溝通,要預備好 plan B和plan C,皆因七年籌劃進入最後大直路,一切不容有失。

吳志華表示,中港台三地都有故宮博物館,香港故宮最新,在營運至藏品展示上亦會引入新元素, 「現在的觀眾要求高,以前有鎮館之寶已夠吸引,現在講究故事編排,團隊都希望以現代方法演繹 傳統文化,讓東西文化交流對話。」傳統博物館以器物劃分,他指香港故宮就比較着重主題性,找 來不同藝術家參與策展,希望利用新的演繹方式,深入淺出地講好每一個故宮文化的故事。

 

二○一○年,他牽頭舉辦了「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刷新入場人數最多的紀錄,大受歡迎。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二○一○年,他牽頭舉辦了「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刷新入場人數最多的紀錄,大受歡迎。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逛博物館寓工作於興趣

以新角度講故宮故事,向來是吳志華的拿手好戲,擔任康文署副署長時,他便促成科學館與北京故 宮博物院合作,舉辦「故宮文物修復展」,將展覽重點由華麗的展品,變為專家如何利用科技如紅 外線、伽瑪射線等辨認物料來復修文物,「向來喜歡跨界別的形式,從科學角度出發講故宮故事, 這種形式,以前從來無人做過,希望在傳統中帶來新意。」說起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吳志華一面 自豪。

研究歷史、閒逛博物館,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興趣。「歷史其實好有趣,同時亦好有用,當中 好多故事有好多分析和教訓,令你看一件事不會只看表面,可以更深入去了解,因為好多過去的經 驗值得學習。」由借調到正式出任館長,吳志華形容是因緣際會,慶幸團隊擁有不同背景,經驗豐 富。「康文署主要服務市民,體制上有既定的框架,故宮博物館則可以公開招聘,團隊可以來自五 湖四海,有比較大的空間。」吳志華謂喜歡在傳統框架下尋求突破,香港故宮正是理想的平台。

「康文署主要為市民提供服務,場館可以只是開門關門,但我希望提升角色,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一六年任康文署副處長時,他就參與藝術館重建,以及科學館和歷史博物館的擴建工作,此 外,由「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到活化星光大道,他都有份參與,只是這些項目,有人讚亦有人彈, 對於這些評價,他一笑置之。「讀歷史的好處,是你會學懂企遠和企高一點去看一件事,是好是 壞,就由時間去證明好了。」正為七月故宮開幕做最後準備的吳志華說。

 

二○一五年九月,他陪同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文化活動,突如其來的大雨致航班延誤,成就香港故宮成立的契機。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二○一五年九月,他陪同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文化活動,突如其來的大雨致航班延誤,成就香港故宮成立的契機。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用現代方法講故宮故事

吳志華表示展覽中亦應用了藝術科技及多媒體,增加互動趣味,例如陶瓷展廳,就容許參觀者變身 清代工匠,以故宮珍藏的畫稿作參考,設計屬於自己的電子版陶瓷作品,利用互動裝置,帶領觀眾 穿越時空,了解創作陶瓷背後的工序。

主題展館中亦有關於馬的文化,「由耕種到狩獵,香港人對馬特別有感情。」九七回歸,都說「馬 照跑」,吳志華透露展廳除了展出七十九件來自北京故宮關於馬的藏品,亦有十三件展品來自羅浮宮,體現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最特別是其中一件展品,是一比一大小,相信對於參觀者來說, 會有很大吸引力。」

喜歡跨界別的形式,從科學角度出發講故宮故事,以前從來無人做過,希望在傳統中帶來新意。

 

吳志華喜愛看歷史書,擅長把故事融入新科技,帶領參觀者能置身其中。
吳志華喜愛看歷史書,擅長把故事融入新科技,帶領參觀者能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