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工作多忙,林正財也堅持每星期踩一個大山的單車強度訓練。初中的林正財一度陷入自卑及迷茫期,直至中四信奉基督教後才脫胎換骨。
逆轉人生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
更新時間:12:47 2023-11-05
發佈時間:12:47 2023-11-05

數香港公職王,林正財醫生是其中之一。他是現屆行政會議成員、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在安老事務、社區醫療及可持續發展業務上一直為政府出謀獻策。作為兒科醫生,他持續鑽研長者健康及復康政策,在靈實協會的廿年經驗,令他對照顧晚期病人的經驗感觸尤深。

林正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元朗錦田出生的「鄉下仔」,雖然小學成績優異,但在九龍區升讀英文中學後,內心受盡自卑折磨,直至中四找到宗教信仰,人生突然一百八十度扭轉。心態改變命運,林正財不僅在一年多內追回五年成績,其後再以優異成績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成為兒科醫生。

林正財一九六一年在元朗錦田出生及度過他的童年,那個年代新界與港島及九龍有很大區別,住新界被視為鄉下人,住港九才是城市人。初中時他考入了九龍區的英文中學,並搬到居住在九龍的姐姐家中做「廳長」。

 

 

初中的林正財(中)一度陷入自卑及迷茫期,直至中四信奉基督教後才脫胎換骨。
初中的林正財(中)一度陷入自卑及迷茫期,直至中四信奉基督教後才脫胎換骨。

 

 

由於生活及學習環境急劇轉變,林正財初中時期感到自卑及迷茫,不適應英語教學環境、新同學及新生活。「還記得中一時同學們話到旺角買書,我連旺角在哪兒都不知道,加上學業成績欠佳,種種因素令我變得自卑。問題持續至中三,後來嚴重到開始諗為何我要生存?」

他的人生轉捩點在中四出現,那時候他跟同學去教會,「沒想到信仰改變了我的一生。」林正財信奉基督教後,明白原來人的價值不是別人怎看自己,從此自卑遠離了他,人也變得開朗,踏上脫胎換骨之路,他形容這是神蹟。

「中一至中三時,我對化學、物理等聽極都不明,直至中四有了信仰後突然開竅,當時距離中學會考只有一年多時間,我要追回整個中學階段所學的內容。」結果他中學會考獲五A成績,連老師也對這位「迷失少年」刮目相看。

優異成績 考港大讀醫

考獲優異成績後,林正財在原校升中六,並在香港高等程度會考獲得三A成績。「當時老師說這等成績可以讀醫科,我也喜歡與人有關工作,便順理成章進入香港大學讀醫。」他曾在伊利沙伯醫院參與外科及兒科實習,兒科上司叫他完成實習後留低,他又順其自然地當上兒科醫生。

在公立醫院服務的林正財,不久已考上顧問醫生資格,剛巧播道醫院有一個兒科顧問醫生空缺,便向他招手。由於希望進入社區服務更多基層市民,他接受邀請,更開始涉獵管理工作,為該機構在醫院以外創立地區診所的新業務。

林正財雖是醫生出身,卻對醫療發展與管理抱有遠大的理想,故逐步轉跑道從事上游的發展及管理工作,除了服務基層市民,更以醫院作後盾,建立社區診所一條龍服務,推行「病向淺中醫」的健康城市概念。

 

林正財對安老事務特別關注,經常到安老院探訪長者。
林正財對安老事務特別關注,經常到安老院探訪長者。

 

「有研究指出,健康不單需要醫療系統,居住理境、交通及就業等非醫療也息息相關,故希望在香港推行健康城市概念,跳出醫療層面。」以將軍澳跨灣大橋為例,本來只是行車大橋,但林正財於興建時建議引入單車及跑步徑,令市民能走在大橋上做運動,成為健康城市的一個例子。

在協助播道醫院建立了地區診所後,林正財一九九六年轉投基督教靈實協會任醫務總監,主要服務將軍澳區居民,並於二○○五年晉升為行政總裁。該協會專注長者、健康、復康及教育服務四大範疇,更特別照顧晚期病人、體弱長者及智障人士,這裏給予他更大的「舞台」實踐其理念。

 

 

林正財推動西貢區康健站的成立,及後相關概念在全港各區遍地開花。
林正財推動西貢區康健站的成立,及後相關概念在全港各區遍地開花。

 

 

建寧養院 提升晚期照顧

林正財要推行的首件大事是建立寧養院。「十多二十年前非常缺乏對於嚴重病患或長者的晚期照顧,家人只能選擇讓晚期患者長期留院或接他們回家等離世,這現象對病人、家屬及醫院皆不理想。」

他讀說:「為了讓他們晚期活得更好,我說服董事會建立寧養院,肩負晚期照顧使命。不過,要經營一所自負盈虧的寧養院帶來頗大的財政壓力。」他到澳洲及英國考察,學習怎樣運作,最後計劃得以獲批。營運多年後,寧養院近年開始擴建,兩至三年後可由現在容納一百人擴至約三百人。

林正財指現在另一個目標是建立社區醫療培訓中心,打造專業家居護理團隊,對象包括醫生、護士、醫護人員及晚期病患者及長者的家人,支援家庭做居家晚期及居家安老服務。

西貢打造地區康健站

「我任職的機構是個實驗基地,在西貢及將軍澳率先推行健康城市概念。」林正財早在一九九七至二○○七年間獲委任為西貢區議員,已成功於西貢區打造地區康健站,助居民實踐「防患於未然」及「病向淺中醫」的概念,減低重症發生及入院的機會。其後,他將成功經驗透過各項公職身份,推廣至全港以至政府核心。時至今日,地區康健站已於全港遍地開花。

安老是林正財關注的社會事務之一,於二○一六至二○二一年間擔任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並在二○一七年獲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致力推行居家安老發展、安老院質素提升,以及港人大灣區養老計劃。

 

林正財建議將單車及跑步徑引入將軍澳跨灣大橋,令市民能在大橋做運動,成為健康城市概念的一個例子。
林正財建議將單車及跑步徑引入將軍澳跨灣大橋,令市民能在大橋做運動,成為健康城市概念的一個例子。

 

「安老真係要規劃的,但好多人都忽略了,現在的挑戰是怎樣幫助長者及其家人去規劃老來生活。由於香港沒有居家安老概念,令本來未需要入住的長者也進駐,市場供求失衡,出現質及量的問題。香港好多老人家入住安老院,外國則以居家安老為主,而發展後者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林正財指出,量的問題相對易解決,政府會投入資源向私營安老院買位,同時興建更多安老院,好像屯門藍地已預留土地興建能容納二千多個床位的安老院,配合居家安老及社區照顧團隊的培訓發展,安老問題未來十年得以改善。

作為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近年正協助發展港人大灣區安老。「大灣區給港人退休安老多一個選擇,內地地方大且人手較多,對部分港人有一定吸引力。政府發展大灣區安老沒有框框,可以向當地安老院買位,或協助香港安老院與大灣區同業合作發展,大前提是以便利港人為方向,把『福利過河』,解決醫療問題。」現時政府已在深圳鹽田及肇慶的安老院買位,將來有機會進一步拓展。

 

 

'現在的挑戰是怎樣幫助長者及其家人去規劃老來生活。'
'現在的挑戰是怎樣幫助長者及其家人去規劃老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