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2:00 2025-11-09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葉詠媛(Vivian),九月初遠赴匈牙利塞格德,參加兩年一度的費力西國際指揮大賽。她手執指揮棒在舞台上瀟灑揮舞,獲評審團一致肯定,從四百多位指揮家中脫穎而出,奪得季軍,是首次有港人在這項大賽中獲殊榮。
事實上,這位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女指揮家,在專業的指揮路上已耕耘十載,現為香港小交響樂團副指揮。和許多追夢者一樣,她曾四出尋找機會,經歷過高低起伏。直至近年,她開始放慢腳步,集中創造感動人心的音樂,就以這種心態作賽,終於成功突破自己,交出亮麗的成績表。

站在舞台中央的指揮家,雙臂在空中劃出弧線,樂聲隨之響起。有說指揮是樂團靈魂人物,但外行人總帶着疑問,指揮家到底在「指」甚麼?為甚麼同一樂團演奏同一曲目,由不同人擔任指揮會有所不同?葉詠媛徐徐解釋:「指揮絕對不是拍子機。其實一首樂曲中有很多空間,讓指揮去調配,將音樂最立體地呈現。」
常言道「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指揮家。葉詠媛說,指揮家要對樂譜、作曲家、作品的時代背景,以至音樂歷史、理論等有充分認識,「每種樂器有其長處短處、表現力、可塑性,我們都會研究。當我要指(揮)一個作曲家的樂曲,也會聽他的其他作品,來加深對他的認識,以及對其音樂的感覺。」
從合唱團開始
「其實很多時間就是坐在家裏,看着樂譜幻想,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版本。」她比喻,鋼琴家以鋼琴為樂器,透過琴聲演奏音樂,那麼指揮家的「樂器」便是樂隊,透過肢體動作與樂手溝通,把心中的效果得以呈現,「說起來好像很神奇,但每個動作的幅度差了一點點,聲音就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作為指揮,手勢追求得
很仔細,耳朵亦要靈敏。」
樂手可在家練習,指揮則必須靠排練及演出機會來累積經驗。葉不諱言:「如果沒有機會對着一班資深的樂手,你是無法進步的, 只是卡在家中, 自我開心而已。」等待機會,或是每位指揮家必經的過程。

時間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時葉詠媛還未到五歲,父母發現小妮子總愛跟着電視唱歌,頗有天賦,便讓她加入香港兒童合唱團,每周隨團練唱。她憶述,自己十二歲開始入選出國組別,有機會赴海外演出,漸漸愛上舞台,喜歡面向觀眾的感覺,亦享受一群人為了共同目標,一起練習的那份鬥志,「我想是那一刻,悄悄萌生了想走專業音樂路的想法。」
葉詠媛猶記得,自己初中便嚮往做指揮,覺得特別有影響力,但指揮一職多由老師擔任。後來成為學校合唱團的領袖,有機會在練習時幫忙指揮,她笑言沒經過正式訓練,只是模仿居多。有次校際音樂比賽,老師臨比賽前生病了,那是她印象中,首次正式擔任指揮的崗位。

直至大學選科,她決心讀音樂,立志成為一位合唱指揮,「其實父母不贊成,媽媽希望我從事穩定職業;爸爸則因為我當時曾表示『日日吃麵包都可以』,令他覺得既然女兒這麼堅決,便由她走自己的路吧。」葉詠媛亦不負眾望,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於中文大學音樂系,並獲全費獎學金,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修讀合唱指揮。

理想與現實
在學期間,葉詠媛漸漸又對指揮樂團感興趣,畢業後考上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管弦樂指揮藝術碩士。她身處音樂之都,有幸與當地不同團體合作,作為一位亞洲女指揮,確實曾遇過不太好的目光, 但亦有不少人願意溝通,甚至給予信任及肯定。儘管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她自言在中大接受的培訓很全面,放諸四海其實並不「輸蝕」。
然而,踏出校園才是挑戰的開始。她慨嘆,要以指揮為專業,才華、努力及運氣, 缺一不可, 又謂行業競爭激
烈, 曾試過報名參加比賽、投出求職履歷,通通沒回音,甚或被淘汰、被拒絕,「那時才突然發覺,想走一個專業的路,原來這麼難? 履歷石沉大海, 很難找工作……是否就是要靠比賽,勝出才會有職業生涯?」
她續說:「有一刻我問自己,選擇這條路是為了甚麼?答案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音樂。既然是我選擇的, 就算失敗又怎樣? 至少我是有得着、是快樂。無論如何,我就是要繼續做,這條路不讓我走,就走另一條路。」葉詠媛對音樂的堅持,始終如一。
平常心作賽
二○一六年,葉詠媛獲聘任為香港管弦樂團助理指揮,及後有機會回到中大執教;前年加入香港小交響樂團,擔任副指揮,又與朋友合組「源.思室樂團」創業。她說,疫情無法出外比賽,加上近年自身發展,已有一段時間沒參賽,心態上有所轉變,「比賽已不再是唯一的路,也不一定是『行得通』的路,輸贏不等於失敗或成功。」
葉詠媛直言,今次費力西國際指揮大賽,是本着一試無妨的想法報名,「應該是報這麼多次比賽,最平常心的一次,沒料反而成功了。」獲獎感受良多,她以感恩二字作結,「當我還沒有經驗時,願意給我機會的人,全都是很大的支持。沒有這些機會, 我不會有這個獎。」

她又盼自身經歷能鼓勵年輕一代勇敢追夢,「專門做音樂在香港,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是充滿挑戰、很大競爭。最重要是欣賞沿途的風光,有上有落人生才有趣,不要怕跌。」作為季軍得主,葉詠媛接下來將獲邀以客座指揮身份,與多個歐洲樂團合作。

在大學校園執教鞭,葉發覺年輕一代猶如過去的自己, 對未來前路感迷茫、糾結, 不知應否赴海外深造, 擔心花了時間、金錢及努力,結果卻未必如願,「有些學生會覺得自己沒法成功,所以當我贏季軍後,接到他們的祝賀時,也想讓他們看到,我還在音樂路上繼續抓緊每一個機會,追求進步,未停步,也不會停。」葉詠媛說:「對我而言,可以做音樂是一種榮幸,我想將音樂帶給我的感動,轉給更多觀眾,以音樂觸動人心。」

鼓勵更多人追夢
二〇二三年, 她與小提琴家王倩兒創辦「源.思室樂團」,去年將音樂劇《渴望之書》帶到香港。《渴》為作曲家格拉斯與加拿大歌手科恩的作品,葉詠媛一手一腳策劃統籌,由申請資助、找本地樂手「埋班」,到搬運場務,最終成功於西九文化區大盒劇場首演。
她笑稱是為了「自製」指揮機會,亦盼帶給香港觀眾更多思想、情感及感官上的刺激,「這樣說好像很宏大,但真的希望為香港音樂界、藝術界作出貢獻。」她強調音樂並非「小圈子」,普羅大眾都可參與,而觀眾入場支持,正是表演者最重要的鼓舞,冀更多人願意打開這扇門,讓更多本地藝術家能「被看見」。

「做音樂在香港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是充滿挑戰、很大競爭,最重要是欣賞沿途的風光,有上有落人生才有趣,不要怕跌。」她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更多人勇敢追夢,「各人有各人的路,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要有夢想並願意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機會看到屬於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