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生打場好波 前網球及現役匹克球「一姐」 陳詠悠

更新時間:12:13 2025-10-26
發佈時間:12:13 2025-10-26

網球運動在香港,雖不如足球般大受各階層歡迎,但因為曾經有張德培,現在又有黃澤林,不少家長都期望子女的運動清單,會有網球在內。但打網球既要求好的體能,也要長時間在戶外進行,令想參與人士增添一些無奈的限制。

香港前網球一姐陳詠悠退役後,引入了現今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流行的Pickleball(匹克球),其玩法似網球,但在室內進行,而且球與球拍都較輕便,讓五至九十歲男女老幼都適合玩。

陳詠悠沒忘記多年練習網球的苦與樂,除了勤力、不怕辛苦外,還有不放棄精神,以正面態度應對事情。她相信適合更闊年齡層人士玩的匹克球, 可以讓更多人能夠透過練波和比賽,了解箇中的得失和苦樂,也為自己人生打一場好波。

 

前「網球一姐」陳詠悠雖然已退役,但偶爾仍會參加網球比賽。
前「網球一姐」陳詠悠雖然已退役,但偶爾仍會參加網球比賽。

 

陳詠悠大約四歲初次接觸網球,六歲左右正式跟教練學打,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曾就讀瑪利曼中學的她,中三後便轉讀網上學校的遙距課程,該網校是獲美國大學認可,及後她赴美國升讀華盛頓大學,修讀企業與市場學系,亦曾在當地的網球公開賽獲得獎學金。

因為讀遙距課程,令陳詠悠每數個星期都能外出參加比賽,平日練波也變成全職一樣,「現在回想,那時候自己練習得好好,有很大進步,表現是最頂尖狀態,世界排名升了,且可以參加網球界最高級的四大滿貫賽事。」

 

二○○三年仍為網球壇新秀的陳詠悠,成為香港網球錦標賽最年輕的亞軍得獎者,創造了香港紀錄。
二○○三年仍為網球壇新秀的陳詠悠,成為香港網球錦標賽最年輕的亞軍得獎者,創造了香港紀錄。

 

所謂「四大滿貫」,包括澳洲網球公開賽、法國網球公開賽、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和美國網球公開賽,完成四大滿貫的賽事後,陳詠悠亦被冠上了「網球一姐」之名。

除了打網球外,陳詠悠當年的目標是不再遙距讀書,要正式升讀大學,「爸爸經常說運動員沒法做一輩子,受傷便要退出,所以要求我也要讀好書。我亦知道運動員或許只能於日後當上教練,加上自己喜愛挑戰、想做好一切的性格,所以不會覺得有壓力。」陳詠悠很感激家人讓她當上了運動員。

大學畢業後,陳詠悠轉往英國劍橋大學修讀考古學碩士課程,「因為很喜歡埃及文化而選修了考古學,純粹為興趣。所以碩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國從事金融業。之後回香港亦繼續於金融業發展,曾在中國銀行做了約兩年。」

 

身為斜槓族工作者的陳詠悠向着多線發展。
身為斜槓族工作者的陳詠悠向着多線發展。

 

繼續多線發展

近年,斜槓族大行其道,自小便喜愛多線發展的陳詠悠也成為一分子。「如果只做金融業會覺得很悶,我不太喜歡終日坐在辦公室,始終喜歡運動。雖然工作很忙,但覺得能認識不同圈子的人也很好。」她目前既於金融業大展拳腳,同時也忙於教學生打球,亦努力經營其社交平台。

二○一九年,陳詠悠首次接觸匹克球並參加比賽,更於網球職業運動員生涯退役後,成為現役匹克球運動員。她更落力將匹克球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我最後一場打的職業網球國際比賽,大約在二○一四年;最後一場職業本地網球比賽,則於二○一八至一九年期間。五、六年前透過美國的朋友而接觸匹克球,那邊十分流行這項運動。由於場地較小,很適合香港,便試試推廣至本地不同的會所和學校。」

 

退役網球運動員陳詠悠轉換航道成為現役匹克球運動員。
退役網球運動員陳詠悠轉換航道成為現役匹克球運動員。

 

去年開始,陳詠悠萌生開辦匹克球學院的想法,很快便先後於今年一月及七月,分別在數碼港及黃竹坑設立分校,吸引不少運動愛好者報學。她認為開辦學校源於時機成熟,「我的拍檔找我傾談合作時,匹克球已於香港變得越來越流行。這項運動適合五至九十歲,年齡層很闊,而且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加上香港經常打風落雨,故更有必要開設室內球場。」

不過,陳詠悠直言:「香港始終租金貴,場地本來是租給人使用,除了教波外,亦會舉辦不同活動。未來會申領酒牌,在晚上舉辦一些派對活動。現時有很多公司喜歡租場用作搞建立團隊活動,以增強員工之間的凝聚力。」

陳詠悠起初僅以個人身份推廣匹克球,「之後在網球總會旗下的匹克球會推廣,外界也有不同的匹克球會。我不知道外面有否申請政府資金,我個人則沒有申請,以較私人的方向出發。」談到推廣上的困難,「因為之前沒有太多場地,又不能使用羽毛球場,因那些場地尚未開放給其他運動。另外,也需要買線黐貼場地,以及搬運很重的網,很辛苦的。其實,匹克球場可以是在任何場地進行,主要是硬地便可,且面積跟羽毛球場一樣。」

 

陳詠悠教授學生打匹克球。
陳詠悠教授學生打匹克球。

 

成為雙職媽媽

正在努力拼搏事業之際,二○一九年嫁為人妻的陳詠悠,與丈夫育有一名快將三歲的兒子Harvey。她不介意兒子將來當運動員,「現時會讓他玩玩,先培養對板類運動的興趣,若不喜歡亦不會勉強他。我會告知他當運動員的好與辛酸,無論他會否成為職業運動員,我也想凸顯他一些個人成績,而且做運動對身心健康好,希望他會保持做運動。」

陳詠悠暫時對兒子未有太多要求,「之前曾為他報讀了兩間幼稚園,一間是Happy School,另一間則是維多利亞幼稚園,最後選擇了後者。一來該校在家附近,二來我也是學校畢業生呢。」她續說:「希望我不會太逼他(兒子),只求他不是包尾,能中上就好,不用考第一。現時他有上游泳、普通話課,另外我會跟他打匹克球和網球。」

 

陳詠悠為雙職媽媽,兒子Harvey將近三歲。
陳詠悠為雙職媽媽,兒子Harvey將近三歲。

 

 

對於香港有否提供足夠運動資源予小朋友發展,陳詠悠說:「現在尚算可以,當年打網球是沒有那麼多支持的,現時多了人認識網球,加上黃澤林那麼厲害,破了香港紀錄,所以現時很多人都喜歡打網球。」她覺得現時的政府、總會都增加了不少支援給運動員。

「現在都有公司會在金錢上支持運動員,贊助多了之餘,也有社交平台的曝光率,吸引很多不同階層的人注意。以前的我較難找到這麼多支援,當時主要是靠網球總會和體院支持。」她鼓勵新一代運動員,「做運動員當然辛苦,既要出汗又要出力,但你若所做的每件事都想達到目標,那麼幾辛苦都要去做。」

未來的陳詠悠會繼續為家庭和事業賣力,「兒子這個階段很需要我,所以會多抽時間陪他。但我不想為兒子放棄所有事,當中是需要平衡,我做不到全職媽媽,事業上有些事現在會開口找人幫忙,那我便會有更多時間去做其他事,例如陪伴兒子。」

她提醒未來的自己不要那麼容易放棄,「你永遠不會知道有甚麼新的機會, 今日不知明日事,所以要多作嘗試。人生需要很多工具,工具箱內不可以只得槌仔,如果有不同的學識,思考上會更廣闊,知道在不同時候應該以甚麼方法去應對。」

 

中國著名女雙網球手鄭潔 (左二)、晏紫(右二)與禾絲妮雅琪(左一)、陳詠悠 (右一),完成「屈臣氏中國網壇明星雙打表演賽」後,一同到聖誕冬日小鎮拍照留念
中國著名女雙網球手鄭潔 (左二)、晏紫(右二)與禾絲妮雅琪(左一)、陳詠悠 (右一),完成「屈臣氏中國網壇明星雙打表演賽」後,一同到聖誕冬日小鎮拍照留念

 

創辦的學院 推廣匹克球

為了令匹克球更普及,近年有不同的運動學院與商場合作,在場內打造標準室內匹克球場地之餘,亦加入打卡裝置及出售運動產品的商店,希望吸引更多街客對匹克球產生興趣。

 

退役網球運動員陳詠悠轉換航道成為現役匹克球運動員,她近年落力推廣並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
退役網球運動員陳詠悠轉換航道成為現役匹克球運動員,她近年落力推廣並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

 

陳詠悠創辦的學院最近與尖沙咀一個商場合作,同場設有首度登陸香港的匹克球運動品牌的期間限定店。陳詠悠說:「在鬧市內的商場地理位置上會比較方便,想更多人在逛街時亦能留意得到。將匹克球帶入商場,能讓各年齡層的人有機會親身體驗及接觸這項運動。」現場更有快閃銷售店,讓有興趣的新丁,可立即添置匹克球球拍、裝備及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