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係「和事佬」咁簡單 聯合調解專線辦事處主席蕭詠儀

更新時間:12:00 2025-09-21
發佈時間:12:00 2025-09-21

近年港府大力推廣「調解為先」,加上相關電視劇熱播,令不少市民開始認識調解,作為訴諸法庭以外,解決爭議的另一選擇。本身是律師的蕭詠儀(Sylvia),臉上總掛着燦爛笑容,話語中又常夾雜笑聲,散發着一種親和力,彷彿先天已有當「和事佬」的本錢。她以調解形式成功解決的個案亦多不勝數,有商業的,也有家庭糾紛的。

為憤怒的雙方取得一個平衡甚至協調,作為資深調解專家,蕭詠儀說調解工作絕對唔係「和事佬」咁簡單,背後需要接受培訓,掌握不同範疇個案的處理技巧及知識。過去二十多年間,蕭詠儀先後創立香港和解中心及聯合調解專線辦事處,對推動調解發展不遺餘力,全因深信調解文化普及,能帶來更和諧社會。

 

蕭詠儀今年七十有二,仍然雄心勃勃,對未來充滿憧憬。
蕭詠儀今年七十有二,仍然雄心勃勃,對未來充滿憧憬。

 

蕭詠儀人生經歷過兩場大病, 第一次發生於矇昧初開、不識之無的懵懂階段。年僅十個月大的她, 因未有施打疫苗而染上小兒麻痹症, 幸病情不算嚴重,未有危及生命,但帶來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活動能力稍遜於常人。回想童年時光,難免因而經歷一些難堪與挑戰。

她憶述:「在家中每個人都加以遷就,但上學便很現實。體育科老師一視同仁,結果每次比賽,有我在的隊伍總會落敗,當然不開心。但我很感恩,父母從沒嫌棄我,會安慰我『十隻手指有長短』,最重要是有一顆好的心。」

蕭父是著名建築大亨蕭漢森,母親蕭司徒潔是慈善家,熱心公益事業,曾任保良局主席。夫婦倆對女兒寵愛有加,「當哥哥、弟弟去賽跑,做很多我無辦法做的事時,父母同時會給我很多其他機會,想學甚麼也可以, 唱歌、彈琴、結他、大提琴、琵琶……基本上能說的樂器,我也曾涉獵。」

在父母的鼓勵及栽培下,蕭詠儀不會把頑疾留下的後遺為症視為「缺陷」,能夠自信、樂觀地面對自己人生的一切起伏。她臉帶笑容、悠然自得地說:「我經常看到還有半杯水。」

踏上法律路

誠然,修讀法律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心願,但蕭詠儀年輕時其實沒打算要做律師,一心想從事音樂工作。她猶記得,母親有一天來接放學,把她帶到五星級酒店吃下午茶, 並指向後方的琴師說: 「妹妹,你想聽甚麼歌,我給他十塊錢便可。你想不想別人給你十塊錢,便彈對方想聽的歌?」蕭詠儀當然明白母親的話,遂聽從其建議赴美升學,並在五年內修畢工商管理碩士(MBA),至一九八二年,蕭詠儀更成功考取律師執業資格,兩年後開始在香港法律界建立事業。

 

蕭詠儀一九八四年取得執業資格,與父母於高等法院外合照留念。
蕭詠儀一九八四年取得執業資格,與父母於高等法院外合照留念。

 

她不諱言,那時只因母親一句「你一定是怕考不到」而激起鬥志,應考律師相關考試。驀然回首,蕭詠儀認為這是職涯上的好轉變,亦明白母親的智慧,「人要有夢想,但有時父母才是最認識自己的人。我舅父很聰明,學業成績不俗,在英國當律師,所以媽媽覺得我也適合。」事實上,她入行後亦收穫到不少工作滿足感,例如在客戶最迷茫及混亂的時候, 給予適當的指引, 助對方有組織、清晰地展示一方證據。

訪問期間,蕭詠儀多次以「好強」形容自己,遇到挑戰都會迎難而上,凡事不甘後人。如此鮮明的特質,讓她在法律界無往而不利, 不過對自身而言, 或是一把「雙面刃」,一九九八年,本港舉行首屆立法會選舉,當時身兼香港女律師協會會長的蕭詠儀,獲同業推舉出戰法律界,惜結果不盡人意。

 

蕭詠儀喜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為他們伴奏。
蕭詠儀喜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為他們伴奏。

 

癌魔來襲

兩年後的某天,她頓覺腰間有莫明腫脹,檢查後發現是罕見癌症,腫瘤大小長達十四吋,不但令其腸道移位,更已包裹左腎,急需進行手術切除。蕭詠儀壓低聲線, 說自己向來不煙不酒, 生活無甚壓力,推斷患癌較大機會與情緒有關。

大病初癒後,蕭詠儀更關注訴訟對當事人帶來的精神壓力,並將目光移至當年尚未普及的調解。她說:「排除八小時的睡覺時間, 當事人可能要花其餘的十六小時,為官司而擔憂,又要找文件、又要做證人,其實絕不輕鬆。為甚麼我們不可以選擇開心地解決一個糾紛? 一定要一個贏、一個輸?」

她以簡單的故事,交代調解的精髓,「我經常說一個橙的故事,父母回家後看到子女爭着要一個橙,母親沒有重男輕女,拿起刀把橙一分為二,是不是很公平?但子女卻仍然在哭鬧,令父親十分生氣。這時如果我們問一句,便會知道原來兒子想要橙汁,女兒則想要果皮做蛋糕。那不就是一個橙便足夠了?」只要明白雙方的需要,解決方法遠比硬碰更多更好。

 

蕭詠儀不時赴內地與法律界人士交流。圖為聯調辦於惠州仲裁委員會大亞灣國際仲裁中心設工作站。
蕭詠儀不時赴內地與法律界人士交流。圖為聯調辦於惠州仲裁委員會大亞灣國際仲裁中心設工作站。

 

推動調解普及

蕭詠儀從業逾四十載,人脈甚廣,和不少法律界人士皆是好友。她有一次探望一位患病的朋友,對方是一名法官,她笑問:「現在這刻有沒有反省一下, 自己曾做了甚麼『冤案』?」這位老朋友道,曾有一位老翁因擔心遺產稅( 本港二○○六年才取消),把單位預先轉到兒子名下,沒料兒子娶妻後,媳婦不欲與他同住,最終弄至對簿公堂。法律講理,法官罵兒子無情,但只能判他勝訴,「這位朋友還記得老翁落淚的表情,一直耿耿於懷。所以他很支持調解,說如果有別的辦法,就不要打官司。」

 

「聯調辦蕭司徒潔太平紳士JP MBE培訓中心」去年十月開幕,藉以紀念母親對社會的貢獻。
「聯調辦蕭司徒潔太平紳士JP MBE培訓中心」去年十月開幕,藉以紀念母親對社會的貢獻。

 

過去二十多年間,蕭詠儀積極推動調解發展,包括與李偉民律師及梁海明教授共同創立「香港和解中心」;加入香港仲裁司學會理事會,並曾擔任會長一職;以及成立慈善機構「聯合調解專線辦事處(聯調辦)」,在非牟利基礎上,為有意使用調解服務解決糾紛的當事人提供協助。她笑言:「最初人人都說,最好你們調解的機構倒閉,而不是我們律師樓倒閉,但現在沒辦法,連司法機構也推動調解,到處也有宣傳,這是很大的變化。」

時至今天,「調解為先」的觀念逐漸普及, 蕭詠儀仍馬不停蹄, 走訪海外及內地,推廣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優勢,同時致力培養更多調解人才。去年十月,她以亡母之名,設立「聯調辦蕭司徒潔太平紳士JP MBE培訓中心」,提供多元的社區調解培訓課程,令來自不同背景、專業界別者亦能掌握調解文化。年過七旬仍出心出力,蕭詠儀只盼將調解帶入社區,令更多人受惠。

 

政府今年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聯調辦為物管人員提供處理滲水爭議調解技巧培訓課程。
政府今年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聯調辦為物管人員提供處理滲水爭議調解技巧培訓課程。

 

彈琴作曲 熱愛中華文化

常言道,有其母必有其女。蕭詠儀在耳濡目染下,跟隨母親蕭司徒潔的步伐,熱心公益事務,多年來服務單位包括香港家庭福利會和香港善導會等。不少人都知道Sylvia的音樂才華,籌款晚宴會邀請她演奏,還試過為大大小小的活動或比賽填詞作曲。雖未以音樂為業,卻一生與音符繾綣纏綿。

 

母親蕭司徒潔(左)對愛女百般疼愛,引導她規劃未來。圖為蕭詠儀赴海外留學前於機場的留影。
母親蕭司徒潔(左)對愛女百般疼愛,引導她規劃未來。圖為蕭詠儀赴海外留學前於機場的留影。

 

蕭詠儀也是愛國愛港的中堅力量,熱衷於中華文化。她小時候赴海外留學時,發現許多外國人對中國藝術文化感興趣,「被別人問起的時候,才自知不足,要將勤補拙。」

及後她在外公穿針引線下,跟隨嶺南才女張紉詩學書畫,更是唯一一位入室弟子,師緣三載,受用一生。明年是張紉詩逝世五十五周年,蕭詠儀有意將部分私人收藏展出,或製成電子版,供更多人欣賞。

 

 

立即追蹤《東周刊》全新WhatsApp頻道,緊貼全城熱話、突發猛料、獨家消息!
https://bit.ly/4gnvl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