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11 2025-03-16

「乾脆」二字,彷彿是盧俊賢的座右銘,從求學到創業,他從不戀棧舊夢,總能在人生十字路口找到新的可能。在屯門新發邨的艱困童年、澳洲求學的奮鬥歲月,直到創立「極地同行」推動傷健共融,盧俊賢不但是挑戰自我,更是為香港公益事業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因為一次「貪得意」,他參加了撒哈拉沙漠的七天馬拉松,在極地之中把體能推向極限,那種刺激使他從此上癮,但扭轉生命軌跡的並不是跑步,而是在參賽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盧俊賢相信傷殘或健全人士,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只要給他們機會,便有無限可能,把生命重塑。

屯門新發邨是一個黑白交錯的世界,電影《古惑仔》在此取景,是黑社會肆虐的地方。在新發邨長大的盧俊賢仍記得,公屋梯間的通風口常藏有吸毒針筒,鄰居床下藏着用來打鬥的鎚和士巴拿。雖然活在這樣環境中,他卻堅持不吸煙、不紋身,用意志向周遭環境劃清界線。
父親在他四歲時離家,中學時再度出現,卻只為騙走他的手提電話。母親忙於生計,無暇照顧,盧俊賢要跟外婆和幾位阿姨生活,「家庭環境讓我學懂關心他人,也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堅韌。」
學業上,盧俊賢成績平平,小學時聽從同學提議報讀職業先修學校。中二時適逢教育改革,學校轉型為文法中學,之後他亦成為學校首批升讀預科的學生。
預科畢業後,盧俊賢因為對世界好奇,向親戚商借一年學費,便孤身前往澳洲墨爾本求學。他以近乎瘋狂的毅力工作,每周幾乎七天不休,只為支付學費和屋租。
諷刺的是,為此他卻頻繁缺課,最終有一科「肥佬」。由於是最後一個學期,重讀需要額外付學費,但他當時床頭金已盡。在旁人看來近乎絕望的時刻,盧俊賢依然樂觀,「畢竟很多人沒有到澳洲見識的機會,說不定能把學分轉移香港完成學業呢。」盧俊賢默默決定,大不了回港,這幾年的經歷已有賺。

做事心態要正確
上天似乎有心為他打開另一扇門。在餐廳打工時,原本只為練習英語,於是主動向貌似的士司機食客攀談,沒想到他是汽車製造商Yamaha在當地的行政總裁之一,對方見他禮貌熱誠,決定給他一份工作。盧俊賢意外地換來設計網站的兼職,解決了學費問題。同一時間,盧俊賢轉到一家中餐廳工作,其後老闆因為忙於照顧孩子,無暇打理生意,便邀請剛畢業的他共同經營。
短短三年,初出茅廬的盧俊賢全年收入已破百萬港元,較同齡更快賺到第一桶金。但經營餐廳的生活相當乏味,除了工作,便是採購,他發覺日子越耐便越怕,「我不想過一成不變的生活。」二十五歲時,他毅然賣掉餐廳,回港重新出發。
在香港,金融業成為盧俊賢施展才華的舞台。「其實我沒有天份,只是心態正確。」他自言不追求高佣金,甚至建議客戶保留流動資金以應對不時之需;亦不會強逼親友光顧。這種不強人所難的態度,反而他這種人情味,越得客戶歡心,很快令他在業界嶄露頭角。

不可能變可能
然而,真正改變他生命軌跡,是知道上司參加撒哈拉沙漠馬拉松的經歷後,令他躍躍欲試。「之前我從未跑過全程馬拉松,卻報名參加撒哈拉二百五十四公里的超級馬拉松。」在那七天的極限賽事中,慶幸能夠完成,但他從此對這種極限運動感到無比興奮,並開始沉迷。
那次賽事他聽到很多人包括傷殘人士的故事,回港後,開始有不同組織邀請他到學校和社區分享經歷,至今已演講二百多次。其中一個故事,一位七十歲老人拾到盧俊賢遺失的圍巾,他取回圍巾時看見老人胸前掛着已逝世的軍人兒子照片,原來他為逝去的兒子完成心願,只要有心有力,再困難都要做。老人家的意志撼動了盧俊賢,也奠定他日後要走公益路的基石。
「二○一二年去撒哈拉,二○一三年一月結婚,同年四月就往北極跑馬拉松。二○一五年,我已完成七大洲八大站的極地超級馬拉松。」這些年,盧俊賢全副心思放在極地馬拉松之上,「極地同行」的構想亦漸漸萌芽,他覺得自己的責任不應只分享經歷,應該牽頭為更多人爭取機會,包括傷殘人士,於是二○一七年正式開展「極地同行」。

對盧俊賢而言,「極地同行」不僅是慈善項目,更是教育理念。二○一八年,他帶領四十多位不同背景的人士挑戰戈壁沙漠百公里馬拉松,當中包括視障及聽障人士、截肢者、罕見病兒童及自閉症兒童;如此不可能的組合,卻又能夠完成賽事,讓世人知道凡事皆有可能。
當中一位參加者是患有罕見病的九歲男孩,他的母親在起點目送兒子出發,又在終點迎接歸來。「要有多大的勇氣,母親才願放手讓孩子踏上這樣一段艱難的旅程,只因她希望孩子放眼世界。」體現出母親的放手與支持,母愛最深切的力量。
在講求速食的香港,盧俊賢堅持慢工出細貨。他不追求形式主義的慈善,而是致力要有真正的教育與情感交流,為社會製造行善氛圍。他利用「極地同行」這個平台,重新定義大眾對傷殘人士的理解。

向聯合國宣揚理念
他說:「仍有好多人認為傷殘人士是社會負擔,認為他們無所作為,只能依靠津貼生活。傷殘與健全之間其實並無本質區別。我們都有可因為衰老而面臨身體機能的退化,譬如坐輪椅、或是因為黃斑病變而失明等。到了那時候,又有何分別呢?」
他深信有些傷殘人士因身體限制無法從事某些工作,但仍然可以教導年輕人處世之道,同樣是寶貴的付出。「有視障人士教導盲人學生考DSE來進入大學,這種啟發是無價的。」
盧俊賢今年四十三歲,繼續推動「極地同行」,夢想是將其理念擴展至國際,通過聯合國等世界平台,將傷健共融的訊息傳播得更遠,激勵更多年輕人突破自我設限,追尋夢想。他深信,參與行善,有所經歷,年輕人的生命便會出現改變。

妻子無條件支持
「極地同行」最近正在申請車公廟站附近的空地建立青年旅舍,專為傷殘人士服務。「國外的輪椅使用者來旅遊,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酒店費用。我們希望建立這樣的旅舍,讓內地和國外的人士都能體驗到我們的理念。」盧俊賢說。
慈善成就的背後,是家庭的默默支持。即使盧俊賢放棄高薪厚職,在「極地同行」起步時收入微薄,盧俊賢的妻子始終支持。現在,「極地同行」漸上軌道,他終於可騰空陪伴家人,甚至是帶着母親及妻女參加活動,既行善又可享受親子樂。
他說:「到了這個階段,開始有人主動幫忙『極地同行』,我便能夠抽出時間。非常感激妻子,我收入不高,卻要應付很多事情,還經常不能陪伴家人。現在,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她們,家庭關係也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