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耳石鬆脫移位暈陀陀 解構耳石症

更新時間:12:00 2024-12-27
發佈時間:12:00 2024-12-27

起床時感到天旋地轉,好一會暈眩才停下來,小心是患上耳石症。這種突發性、影響耳內平衡系統的疾病源於耳石脫落。但就要問,耳石究竟是甚麼?無緣無故何以脫落,更會令人「暈陀陀」?今期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詳細剖析,並且分享耳石復位方法。

救命呀!我感到很暈呀!快點來扶我!」沙啞的呼叫聲,驚動了麥太的家人。在旁的丈夫麥先生立即穩定她的身體,再讓她倚在床背休息,三數分鐘後暈眩情況稍有紓緩,但她已嚇得整個人在顫抖。
這次是七十四歲的麥太第一次感到如此「天旋地轉」,其後數天,暈眩再次突發出現,而且越發頻繁,每當睡醒起床、抬高頭及落樓梯,她也暈得大叫救命,心想自己定必患上了怪病。麥先生陪同她見家庭醫生,評估後認為是耳水不平衡所致,並處方了止暈藥物。無奈麥太服用藥物後,暈眩情況仍沒有受控,家人決定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治療。
麥太記得步入診症室時幾乎暈倒,需要丈夫攙扶。主診醫生請她躺下進行臨床診斷期間,她亦暈得大叫起來,情緒一度無法平服。幸而,在臨床觀察麥太的病徵後,醫生大致確認,一切暈眩感覺其實是耳石症所致,只要進行簡單的復位動作,症狀可望得到改善。
「耳石是位於內耳的一種碳酸鈣晶體,體積非常細小。正常情況下,耳石會黏附着前庭毛細胞,藉着毛細胞去感應地心吸力,當它郁動的時候,頭部就會知道擺動的方向,換句話說,它是用於感知身體的平衡。」仁安醫院耳鼻喉科顧問醫生李定漢說。

耳石脫落 擾亂平衡

微細的耳石,為甚麼能夠使人頭暈眼花?不妨先了解耳朵的結構。耳朵除了接收聲音,也有平衡身體的作用。它可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主要部分,其中內耳包含耳蝸及前庭,後者就是用於維持身體平衡。而整個前庭系統則包括三個半規管(後半規管、前半規管及橫向半規管),以及橢圓囊與球囊兩個器官,結構可謂相當複雜。
當耳石這種碳酸鈣晶體從前庭脫落,跌至充滿液體的半規管之當患者郁動頭部,例如躺下、轉身或抬頭時,耳石便會流動並刺激到半規管,令人感到暈眩。

年老長者 偶爾發作

李醫生表示,耳石症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暈眩」,會間斷地發生,每一次暈眩可能維持廿多秒便會停下,原因是人在安定後,跌落半規管的耳石會因地心吸力而沉澱,故此一段時間後,當耳石靜止下來便不會引起暈眩,惟當患者再移動頭部,使內耳淋巴液郁動,又會再引發病徵,也因此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構成莫大影響。
耳石症的特徵是暈眩,李醫生形容感覺如「天旋地轉」或似打觔斗,嚴重時可能如個案中的麥太般,一些牽涉頭部活動例如睡醒起床、轉身、抬頭看東西或低頭落樓梯等狀況下也會感到「氹氹轉」。此外,由於耳石在半規管內游走,可能會刺激到裏面的神經末梢,造成錯誤的感知訊息傳遞腦部,引起頭暈及作嘔等徵狀。
麥太至今也不明白,為甚麼突然耳石症發作。李醫生對此表示,導致耳石脫落的成因眾多,最常見是身體年老退化,常見於五十至七十歲人士。當然任何年齡人士也可能患上,例如頭部曾受創傷、耳朵受到感染或曾接受過手術,甚或是服用過某些藥物也有可能導致耳石鬆脫。
比起耳石症,耳水不平衡更是耳熟能詳,所以很多頭暈個案會被誤以為是耳水不平衡,麥太最初也以為自己患上這種耳疾。耳水不平衡是常見的內耳疾病,醫學上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成因不明。李醫生說,耳水不平衡主要與內耳的內淋巴液積聚,繼而令內耳組織脹起,並且刺激到毛細胞有關。患者除了頭暈,也可能會嘔吐,伴隨耳鳴及聽力下降等。
耳石症與耳水不平衡的最大分別是時間性。耳石症是陣發性,頭暈時間維持大約數十秒,耳水不平衡發作通常來得很急,發作的頻密程度及持續時間因人而異,有可能維持二十分鐘、甚至半日以上。治療上,耳水不平衡需要使用止暈藥,待內淋巴液被吸收,病情就有望得到紓緩;耳石症則可透過耳石復位法、復位手術等得到根治,是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案。

坐臥測試 誘發症狀

準確診斷耳石症非常重要。李醫生指出,檢查一般會以臨床診斷為主,除了評估病歷,也會使用到名為「Dix-Hallpike Test」的測試,方法是讓患者坐在床上,讓頭轉向一側,迅即躺下,藉此觀察這組動作會否誘發頭暈,繼而計算暈眩的時間。
這種測試的另一重點是觀察患者眼睛的跳動方向。原來,脫落的耳石會接觸到傳送訊息給大腦的神經線,並且作出干擾,令大腦錯誤地指揮眼球活動,除了造成物體在旋轉的感覺,也會令眼球出現特定的跳動。舉例說,當左耳後半規管異常,頭轉向左側並躺下時,眼球顫動會呈順時針方向及向上跳動;若然涉及橫向半規管,眼球則傾向左右跳動。
李醫生指出,大約八成個案是耳石跑到了後半規管,其餘則為前半規管及橫向半規管,這種測試有助判斷耳石的真正位置,從而制訂相應治療方案。他補充,病歷及病徵不脗合,眼球跳動古怪,就有可能進行影像掃描,以評估其他疾病包括中風的可能性。
剛才提過,耳石復位法是針對耳石症的治療方案,讓耳石回復正常位置。簡單來說,就是藉着改變患者頭部動作與身體姿勢,利用重力將飄浮於半規管的耳石,移向橢圓囊,使其不再刺激前庭,減低暈眩狀況。

耳石復位 療效顯著

一般來說,耳石復位法需要患者保持不同姿勢並各維持一段時間,直至症狀消失。具體操作因應耳石移位位置而定,過程由醫生指導患者轉換不同姿勢。一般在診所由醫生指導進行耳石復位法,大部分患者的耳石都能夠回到原來位置。小部分病徵未完全改善的患者,回家後可繼續進行耳石復位法。
李醫生說,耳石症其實可以不治而癒,惟患者要待結晶體被自行吸收,或待睡覺時自動移位至橢圓囊,但這並非一定會發生,故此建議受病情困擾的患者考慮接受治療。而復位法成功率一般有八至九成,少數患者需要接受多於一次治療,若然經多次治療後仍未收效,則可能要進行手術堵塞半規管,但他指類似情況絕少發生。
故事中的麥太經過幾組復位動作後已有成效,暈眩狀況幾乎消失,然而李醫生曾經遇過有個病例,就是他口中的「少數」,需要接受第二次復位。他憶述,該名患者的耳石原本脫落至後半規管,經過第二組復位動作再躺下時竟再頭暈眼花,仔細觀察之下,眼球跳動的方向改變,原來耳石從後半規管跌落橫向半規管。由於患者感到非常暈眩,並且伴隨嘔吐,於是當刻停止治療,稍後再安排第二次復位手術。
完成耳石復位後,李醫生指患者在最初一段時間仍有可能感到暈眩,故此術後最好靜坐至少半小時,以避免耳石再次脫落。此外,頭一、兩天睡覺時,最好調高床頭位置,同時避免側躺,以減低耳石移位的風險。患者亦要避免在短時間內進行劇烈運動,例如俯身、打觔斗及搖頭等。
事實上,大約一半曾患上耳石症的患者在康復後一段長時間會再次病發,如何預防病情復發最為重要,其中改善睡眠、避免過勞及提升免疫力固然不少得,若然發現耳朵出現毛病,例如耳鳴或聽力減弱等,也應盡早求診。

分清楚耳石症與耳水不平衡

  耳石症 耳水不平衡
病理 黏附於前庭毛細胞的耳
石脫落,跌至半規管,
影響身體平衡而導致暈
眩。
內耳的內淋巴液積聚,令
內耳組織脹起,並且刺激
到細胞,引起暈眩。
病發時間 陣發性,維持數十秒。 突發性,維持數十分鐘,
甚至數天。
症狀 短暫暈眩、眼球跳動,
嚴重時會作嘔。
持續暈眩、嘔吐、耳鳴及
聽力下降。
治療方法 耳石復位術。 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