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負能量退散!周全準備 產後不抑鬱
更新時間:16:23 2024-09-06
發佈時間:16:23 2024-09-06

新生命的誕生,帶來喜悅與感動,也可能衍生壓力與不安,這些情緒變化如不加以疏導,或演變為產後抑鬱症,不但影響媽媽精神健康,更可能窒礙子女成長。
今期讓我們從心理角度出發,助新手媽媽走出情緒迷宮。

「記得太太在囝囝出世一、兩星期後,情緒開始低落,起初以為這是生育後正常心理反應,怎料一個月後情況持續,仍然長時間悶悶不樂,而且對囝囝的哭鬧聲感到煩厭,遇到雞毛蒜皮的事,例如沖奶水溫稍為過熱,已表現得非常自責,感覺像世界末日。」三十五歲的Hugo憶述太太產後的心理變化。
儘管Hugo覺得太太不對勁,思疑與產後抑鬱症有關,記日常生活之中,也多作鼓勵及關懷,惟面對爺爺嫲嫲對孫兒的「操控」,令其太太喘不過氣來。Hugo訴說,父母思想傳統,控制慾也較強,太太往往不想起衝突而忍氣吞聲,導致這種鬱結情緒最終爆發︰「太太覺得所有人不明白她的心情,將她逼入牆角,而且開始不想照顧小朋友,生活寢食難安。看着太太憔悴臉容,我知道必須及早伸出援手。」

產後常見情緒低落

Hugo的故事,相信許多新手爸媽曾經面對。仁安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博士說,婦女在生育後頭兩、三天起有機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病徵包括情緒不穩定、易哭、脾氣暴躁、精神難以集中,疲倦但又無法入睡等,一般會在兩星期左右消退,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黃博士指出,這種影響大約四成至八成產後婦女的心理變化,主要與分娩後荷爾蒙變化有關,加上新手爸媽面對新生命難免感到壓力及需時適應,乃正常現象,毋須過分憂慮,除非這些低落情緒持續及惡化,屆時就要正視。
「產後情緒低落也可以分有不同嚴重程度,嚴重時不僅食不下嚥,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與丈夫及小朋友關係抽離,例如不想接觸他們,連看一眼也覺煩厭,感覺像是逃避;部分人甚至可能有傷害子女的想法,這類個案可以定義為產後抑鬱症。」
根據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資料,產後抑鬱症影響約一成三至一成九產後婦女,通常在產後六星期內出現,亦可以於產後一年內發生。然而,當事人未必留意到情緒變化是產後抑鬱所致,此時家人的介入就非常重要。
Hugo記得,太太產後有好一段時間,幾乎不願與自己及囝囝溝通,終日瑟縮一角。黃博士認為,家人如遇到以上情況便要提高警覺︰「患者經常自責,覺得自己是魔鬼,甚至說出『BB這麼麻煩,早知不要他!』等意氣說話。」家人必須協助他們處理壓力及轉換想法,否則長遠會影響夫妻關係及損害小朋友成長。

夫妻攜手 跨過難關

黃博士強調,媽媽與嬰兒的關係是非常重要,假如媽媽長期脾氣暴躁,或對子女愛理不理,便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久而久之,小朋友對媽媽的依賴及信任不足,就更容易衍生行為問題。他舉例,由於小朋友經常被人忽略,成長過程之中缺乏一個榜樣去處理情緒及壓力,或變得不顧他人感受及選擇以破壞的方式應對。
遇到上述狀況,新手爸爸該如何與妻子共同面對難關呢?Hugo坦言,在學習如何正確應對之前也碰過釘,曾說出一些毫無作用、甚或激化妻子情緒的說話。黃博士也說,許多男士一些自以為安慰的說話,會將問題惡化,例如說出「事情會很快過,不要不開心啦!」、「為人母親就是這樣呀,也沒辦法!」或「有小朋友是會辛苦呀!」等說話,但其實患者並不需要家人意見多多,反而需要別人聆聽及理解其感受。
「首先,丈夫可以多留意妻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對方感到不開心,嘗試聆聽她的需要,毋須給予意見或建議,只要表示明白對方感受便可, 例如『失眠的確很辛苦,我也明白你的難處』之類說話,有助穩定心情,繼而一起商討解決方案。總言之,以處理情緒優先。」黃博士說。
除了情緒起伏,產後抑鬱症患者亦會如Hugo太太般,經常感到自責,災難性的想法正是壓力來源。黃博士稱,丈夫必須讓妻子明白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媽媽,而且即使是犯下小錯,也不至於損害小朋友健康。更重要的是,二人在婚後偶爾也要享受二人世界,不要因新生命誕生而切斷所有社交生活;丈夫也不應過度偏心小朋友,畢竟為人母親的媽媽,也是自己的妻子,同樣需要關心與支持。

四大長老 勿太緊張

當然,生兒育女不止是夫妻倆的事情,更關係到雙方家庭的和諧。所謂「四大長老」是指家中四位備受尊重的長輩,即是子女的外公、外婆、爺爺及嫲嫲。故事中Hugo的父母,要求媳婦所有事情也要聽從他們的意見,Hugo太太一直只能忍氣吞聲,結果導致負面情緒加劇,而Hugo夾在中間,更是有苦自己知。
黃博士說,「四大長老」是部分夫妻關係的癥結,特別是初生嬰兒的家庭,長輩的介入自然更多。他認為,長輩們要學懂保持適當距離,雙方應協調照顧小朋友的時間,例如由老人家負責較輕鬆的工作,當遇到不同意見時,男方就可能需要出面協調,減低雙方衝突或其中一方啞忍承受的機會。而Hugo當時就知道父母的性格,為了避免他們參與照顧囝囝的工作,改為安排其他節目,太太的心情才得以好轉。

產前產後 充足準備

大家可能抱有疑問︰「既然是產後抑鬱症,是否需要接受治療呢?」患者可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早接受治療,例如症狀相對輕微的患者可以選擇心理治療。黃博士說,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分析療法等,幫助情緒的控制,療程大約三至四個月,平均每一至兩星期接受輔導一次,康復後通常會再覆診一到兩次,以監察病情是否復發。
至於藥物治療,則適合病情嚴重患者,有需要時可轉介見精神科專科醫生商討治療方案。一般而言,透過服用抗抑鬱藥物,能夠調節腦部的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分泌,藉此改善抑鬱症狀,普遍患者接受治療後兩、三個月,情況已有好轉。若然不及早應對,抑鬱病情可以持續數月,甚或數年,影響深遠。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黃博士亦提到,若然女士本身情緒控制能力較差或患有抑鬱症, 出現產後抑鬱症的風險也會較高, 故此建議夫妻們在產前充分準備, 迎接新生命來臨, 分娩後可以定期運動及曬太陽,也有助減壓。
「舉例說,二人可以一同參加產前講座,認識女士在懷孕期間生理的轉變、過程、產後護理及照顧嬰兒的知識;懷孕、生產期間或產後,避免有轉工或搬屋等太大的轉變,藉此減低壓力;並要安排好照顧工作,例如聘請陪月員,雙方偶爾要抽時間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對紓緩壓力也有很大幫助。」黃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