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精準檢測大腸癌及瘜肉 毋須入院 減省時間成本
更新時間:08:00 2024-03-05
發佈時間:08:00 2024-03-05

香港人日忙夜忙,生活節奏相當急促,即使不少人關注自身健康,但要放低手頭工作花時間照腸鏡進行檢查,並非所有人也願意這樣做。香港註冊全科醫生彭亨利表示,隨着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近年研發出更精準的非入侵性篩查方案,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偵測到大腸內的瘜肉,以及評估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對於生活繁忙的都市人來說,絕對是天大喜訊!


大腸癌篩查至關重要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〇二一年的數據顯示,每年均有接近六千宗新確診個案。彭醫生指出,政府早於二〇一六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年滿五十歲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幫助大眾及早防癌。「大部分大腸癌患者均由大腸瘜肉所引致,雖然患上大腸癒肉的患者有機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腸胃絞痛、體重驟降等各種腸道症狀,但事實上大部分人卻沒有任何症狀,如果不通過篩查,很難及早發現並予以根治。」

無論是外國或本地醫療指標,均指出五十歲以上人士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開始增加,彭醫生表示近年卻有年輕化的趨勢,「近數十年社會進步,經濟收入愈來愈好,令不少人飲食偏向多肉少菜,經常進食紅肉及煎炸食物會令大腸較易發炎,增加出現瘜肉的機會,加上食煙飲酒等風險因素,影響腸胃健康,而令大腸癌風險增加。以往亦曾接觸過一些年約四十歲的病人,不論男女均有出現瘜肉問題,雖然早期瘜肉大多為良性,但如果置之不理,五至十年後有可能會變成惡性腫瘤。」彭醫生坦言,外國指引會要求擁有高風險因素的人士於五十歲前接受篩查,有家族遺傳的甚至早於十二歲已開始檢查,以防萬一。

如果家族有大腸癌遺傳史,更要將篩查年齡提前至五十歲前。
如果家族有大腸癌遺傳史,更要將篩查年齡提前至五十歲前。


非入侵性檢查方便準確

一直以來,篩查最大的問題是對大腸癌及瘜肉的靈敏度不足,變相有懷疑的個案均需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彭醫生說有部分病人卻不適合接受腸鏡檢查,「我有不少是高淨值(high net worth)客戶,他們日理萬機而且時常要周遊列國公幹,要花兩天時間住院照腸鏡,他們考慮的並非金錢問題,而是時間成本,尤其是他們時常不在香港,夾時間入院進行檢查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加上照腸鏡前需要清淡飲食,令他們不能出席宴會應酬,帶來諸多的不便。」

早期大腸癌透過手術根治,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愈早發現有助根治。
早期大腸癌透過手術根治,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愈早發現有助根治。

幸好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年研發出M3基因檢測,以大便樣本來鑑別出大腸中的M3細菌基因,從而計算患上大腸癌及大腸瘜肉的風險,其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達九成以上,效果與腸鏡檢查相若,而且還可偵測到大腸瘜肉,減低癌前病變的機會。彭醫生笑說:「每次跟病人解釋時,也會用大家常用的手機外賣應用程式作比喻,外賣程式將食物送到你的家中,而M3基因檢測則將飯後排出的大便送走,然後等兩周便有結果,何時何地也可以做到,病人聽完後才驚覺檢測可以如此便利。這個檢測不單便利用家,從醫生角度出發,也提供了一個精準可信及安全的方法,來判斷病人是否有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或治療,最重要是它有別於傳統檢測,不會只簡單列出有腸癌或是沒有腸癌,而是為瘜肉的惡性及復發風險賦予評分,讓醫生有更多資訊去向病人作出解說。」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彭醫生指出預防大腸癌不外乎都是多菜少肉、避免吸煙飲酒,以及有適量運動,「坊間流傳定期洗腸能有效預防瘜肉形成,但多年來各大型科學研究均指出,洗腸並不會對腸道健康產生益處,反而會因沖走益生菌而改變腸道微生態,令腸道健康受損,還要承受洗腸過程中有機會出現的感染及腸壁破損風險。要真正令腸道健康,除了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外,還可以選擇從食物或補充品中攝取適合腸道的益生菌。謹記進行任何治療前,要先諮詢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才是建立健康腸道的最佳方法。」

腸鏡檢查須入院進行,對於工作繁忙的都市人來說,產生諸多不便。
腸鏡檢查須入院進行,對於工作繁忙的都市人來說,產生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