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檔案|早期肺癌欠規劃 組織籲提供篩查及藥物資助
更新時間:11:00 2023-10-30
發佈時間:11:00 2023-10-30

本港每年有近四千名患者因肺癌而被奪去性命,不少新症個案在晚期才發現確診,因而錯過治療時間。有病人組織早前進行肺癌患者調查,顯示近四分三患者需要花費超過一半積蓄治療癌症,近半患者更因為藥費問題而無法採用首選藥物。由此反映,當局在早期肺癌的教育、規劃及資助上仍存有不足。組織建議,政府能制定長遠針對早期肺癌的政策,達致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

同路人同盟早前進行調查,在34名肺癌患者中,逾四成因為藥費問題需要向他人借錢用藥。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指,經濟壓力令病友未能得到妥善治療,這或許影響他們往後的生活質素,甚至存活率。

個人化藥物助降低復發及死亡率

本港約六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第四期,僅約三成於早期發現。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指出,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患者難以察覺。他指出,如果能及早發現肺癌,治療上有多個選擇,同時能減低復發機會。

本港最常見的肺癌為EGFR基因突變肺癌,亞洲人、女性及非吸煙者均是高危一族。鄭醫生指,以往患者處於早期確診時,醫生會先利用手術治療,現今則採用個人化治療,透過了解腫瘤基因特性,處方不同藥物。

針對早期EGFR基因突變肺癌,鄭醫生表示,患者可在手術後,考慮採用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據研究數據顯示,術後標靶藥物能有效減低早期肺癌的復發率,存活期較沒有使用藥物增加一倍以上。不同國際指引亦建議上述患者在手術後,使用標靶治療,減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早期肺癌支援明顯不足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近年收到不少肺癌患者反映,他們需要變賣家產才籌得醫藥費,更有患者因藥物價格昂貴而放棄後續治療。她直言,「在現今香港社會,出現『有藥無錢醫』的情況,令人心痛。」因此,要降低晚期肺癌的機會,須在早期部署並安排治療。她指出,現時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能大大降低早期肺癌患者的復發率逾七成,更可減低醫療成本,對患者、家屬及社會有極大益處。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表示,現時治療早期肺癌的藥物不被納入「安全網」,令有經濟壓力的患者未能負擔藥費支出,使他們未能接受最有效治療;反觀晚期肺癌已有達12種藥物,包括免疫或標靶治療,供患者透過不同渠道申請資助,政府顯然對早期肺癌患者支援明顯不足。

左起:立法會議員陳穎欣、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
左起:立法會議員陳穎欣、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