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0:26 2025-10-20

本港已進入冬季流感季高峰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患者面臨更高的感染及急性發作風險。有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提醒,慢阻肺病患者一旦發作,或會加速肺功能下滑,增加住院及死亡風險,同時對醫療體系造成壓力。因此,及早穩控病情及個人化的疾病管理,對患者健康及醫療系統承擔同樣關鍵。近年已出現可減少發作次數的新型治療,患者宜主動與醫生商討,制定合適方案以更有效控制病情。
急性發作致惡性循環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郭宏駿醫生指出,慢阻肺病的常見徵狀包括氣喘、喘鳴、咳嗽及體力下降。隨病情進展,徵狀會逐步加重。嚴重個案或需長期氧氣治療,甚至長時間臥床。臨床上,呼吸道感染是誘發急性發作的主要因素,而每次發作都會令肺功能倒退,形成「越發作越脆弱」的惡性循環。
本地研究:住院及醫療開支雙雙攀升
急性發作不僅損害患者健康,也大幅推高醫療資源使用。郭醫生引述本地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指出,共有11,465名患者因急性發作入院,累計住院逾25,000次、合共住院150,717日,涉及醫療支出逾港幣12.59億元。分析顯示,一年內急性發作少於兩次的患者,平均年度醫療支出約5萬元;而每年兩次或以上發作者則飆升至22萬元。數據反映,降低發作頻率助減輕醫療系統的財政及床位壓力。
接種疫苗提防肺部感染
為減低肺部感染及急性發作風險,郭醫生建議慢阻肺病患者每年接種季節性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助預防肺部感染及減少急性發作風險。政府現行的疫苗資助計劃,涵蓋包括慢阻肺病在內的長期病患者,患者可向醫生了解資格及安排,及早接種,提升自身保護力。
制定個人化治療計劃
臨床上,合併二型炎症的慢阻肺病患者,即血液嗜酸性粒細胞≥300/μL,其發作風險尤高,加快肺功能惡化。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能針對性地抑制二型發炎反應,相關療法已納入國際治療指引(GOLD)。臨床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可將急性發作次數降低29%至34%,同時改善肺功能及患者生活質素,為二型炎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患者可積極與醫生商討,了解適合自己的不同治療方案,作出個人化治療。
除了積極接受治療之外,患者亦要注意生活管理。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提醒,患者務必拒絕吸煙並遠離二手煙,日常亦應留意空氣質素指數,避免在污染嚴重日子長時間戶外活動。此外,適逢轉季天氣即將來臨,患者在轉冷或溫差大時需注意保暖,減少忽冷忽熱所帶來的溫差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