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00 2025-10-20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致命癌症,發病率自五十歲起顯著上升,幸早期發現治癒率高。政府自二○一六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五十至七十五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預防大腸癌。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二二年共有五千一百九十宗大腸癌新症,即每十萬香港人中便有七十一宗新增大腸癌個案,佔癌症新症總數約一成半。期間,大腸癌導致二千二百七十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百分之十五點四,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
如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根治。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約為百分之五十八,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分別達百分之九十五及百分之八十七。所以,及早檢查及適時治療對增加大腸癌患者存活率有關鍵作用。
七萬七千港人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截至去年底,約一千○九十名基層醫療醫生已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並於約二千個地點提供診症和安排大便隱血測試,當中約九成七的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有約二百六十名,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大腸鏡醫生只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一千港元的額外費用。現時有約七百八十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當中超過七成的地點不會就大腸鏡檢查或切除瘜肉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自推行以來,累計已有約五十一萬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約七萬七千人的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約四萬人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確診大腸腺瘤,約三千四百人確診大腸癌。經計劃確診大腸癌的個案中,約二千四百宗已進行初步分析,當中約五成六屬早期個案,治癒率較高。
如何預防大腸癌?
成人的正常糞便通常成長形,呈現光滑或略有裂紋的長條狀,不會太硬,也不會散開。顏色方面,正常糞便一般為黃色或棕黃色。攝取較多綠色蔬菜,顏色可能偏綠。進食較多肉類,糞便可能呈棕黃色。
患有大腸癌的病人,糞便的形狀和顏色可能會出現變化。患者的糞便可能會變得扁平幼小,甚至出現溝槽狀的形態。顏色方面,可能出現發黑、暗紅或鮮紅血等異常情况。如糞便中出現黏液,或伴隨有血,也應引起警惕。另外,腹瀉與便秘交替、排便習慣改變、剛大便後仍持續有殘便感,全身乏力及消化道不適等,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
早期大腸癌或會有出血情況,因而引致大便帶血。大便隱血測試沒有侵入性也絕對安全,只須在家收集大便樣本,然後交回收集點便可。如大便隱血測試呈現陽性,應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腸道問題。衞生防護中心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五十至七十五歲無症狀一般風險人士,應每一至兩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十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屬侵入式檢查,若在病人清醒下進行,部分病人會有不適感。醫生多建議病人採取靜脈注射鎮靜(IVS)或監察麻醉(MAC)方式進行「無痛」腸鏡檢查。病人接受靜脈注射鎮靜或麻醉藥後,醫生會利用一條幼長、柔軟且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慢慢進入腸道,然後透過高清顯示屏觀察,診斷腸道有否出現病變。如發現發炎、瘜肉、潰瘍或腫瘤等問題,醫生會在有需要時,利用專門工具通過內視鏡,即時切除腸內瘜肉及抽取活組織進行化驗。
哪4類人士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 50至75歲(1949至1975年間出生)。
- 持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 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 但不包括有大腸癌症狀、有高風險因素或指定期限內曾進行大腸癌篩查或檢查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