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08:00 2025-09-30

腸胃與大腦乍看之下似乎運作獨立,但越來越多臨床觀察及研究發現,情緒障礙患者常同時出現腸道功能異常,實際上,兩者之間可能透過複雜的生理網絡互動。精神科專科醫生楊禹行指出,血清素用以穩定情緒狀態。身體約九成血清素在腸道中合成,雖然腸道合成的血清素無法直接穿越血腦屏障影響中樞神經,但神經、免疫與代謝系統的交互作用,使腸道與大腦之間形成雙向互動通道,可能對情緒健康產生潛在影響。
抑鬱症成因不止於遺傳
據醫管局資料顯示,本港約有超過三十萬人患有抑鬱症,其中不少為中重度個案。楊醫生指出,現時科學界普遍認為,抑鬱症是由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包括基因易感性、早期生活經驗與長期壓力等。「如果直系家屬成員或家族史中有人曾患抑鬱症,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不過並非代表百分百會患上抑鬱症。部分抑鬱個案都有受過後天環境所影響,例如,童年經驗、生活壓力或重大生活變故有關(如遭受喪偶、受侵犯等嚴重打擊),香港都市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抑鬱症發病率亦隨之提升。」

情緒與腸道症狀或有關連
抑鬱症患者常見情緒低落、對興趣失去動力、認知功能下降等情況。楊醫生補充,有部分患者亦會出現免疫力下降、荷爾蒙紊亂,以及腸胃不適等生理反應,例如反胃、腹瀉或腹脹等類似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症狀。如果情況持續較長時間,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令到患者無法學習或工作,建議要向專業人士求助,盡快找出病因作出根治。
腸腦軸:一條雙向通道
多項研究指出,情緒障礙(如抑鬱症、自閉症、腦退化症)患者與健康對照組在腸道菌群組成上存在差異,常見益菌比例偏低的情況,例如,部分抑鬱症患者的糞便樣本中乳酸菌與雙歧桿菌數量顯著偏低。楊醫生表示,這些研究支持「腸腦軸」(Gut-Brain Axis)理論 ─ 腸道與大腦可透過神經、內分泌及免疫途徑進行雙向傳訊。但目前因果關係仍不明確,需要更多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其機制,但卻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腸道健康在紓緩精神健康方面極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益生菌可作輔助調節腸道功能
在處理同時出現腸胃症狀的抑鬱症患者時,楊醫生有時會建議輔以益生菌以改善腸道功能。「之前有位老師患上中度抑鬱,每次緊張時會出現肚瀉情況,服用益生菌大約兩、三個月後,肚瀉情況明顯減少;加上部分服用抗抑鬱藥的患者會有反胃的副作用,除了使用胃藥減輕不適外,配合益生菌後腸胃不適的情況亦有所改善。」

醫治抑鬱症,除了跟據醫生指示服用精神科藥物與接受心理治外,維持良好的飲食、充足睡眠與定期運動、擴闊社交網絡支援等,仍是保持情緒健康的基礎。色氨酸(tryptophan)為製造血清素的重要原料,常見於香蕉、海藻、乳酪及朱古力等食物中,適量攝取有助促進血清素合成。

結語:
腸道健康與情緒障礙之間的關聯是精神醫學及微生物研究中的新興領域。儘管現時大多數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但已有證據表明,調節腸道微生態可能成為未來情緒病治療的輔助策略。隨着更多高質臨床研究展開,這一方向或有潛力成為情緒障礙治療的輔助手段,特別是針對同時有腸胃症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