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6:41 2025-09-08

腸病毒傳染性極高,夏秋季節尤其活躍,可快速傳播並引致腸病毒感染及手足口病,且暫無疫苗預防和藥物治療。小朋友發燒、皮疹、口腔潰瘍可能是警號,嚴重更會引發腦炎。開學之初,保護孩子遠離威脅!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日前公布,正調查一宗嬰兒感染腸病毒的嚴重個案。個案涉及一名患有自身疾病的約兩個月大女嬰,她因出現發燒及昏睡被帶往瑪麗醫院急症室求醫,腦脊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臨床診斷為腦膜炎。女嬰經留院治療後,現已康復出院。
初步調查顯示,女嬰在一間特殊幼兒中心居住,於潛伏期內沒有外遊記錄。涉事的特殊幼兒中心近日曾出現兩宗手足口病個案,涉及一名兩個月及一名六個月大的女嬰。她們於八月中旬分別出現口腔潰瘍、手腳出現皮疹及發燒。她們就醫後被診斷感染手足口病,須留院治療,幸情況穩定,沒有出現併發症。
東南亞初秋高發
腸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為一群病毒的統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其中,以腸病毒71型(EV71)最主要及容易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EV71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亦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EV71型感染常見於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在夏天及初秋時分。澳洲、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都曾出現爆發。
EV71型感染通常影響兒童。病徵一般與手足口病相同,主要包括發燒、口腔有疼痛的,以及帶水疱的皮疹。病發時通常首先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或喉嚨痛等病徵。發燒後一至兩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瘡,初時呈細小的紅點和水疱,然後形成潰瘍。潰瘍通常出現在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另外,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及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
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
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EV71型感染較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致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小兒麻痺症癱瘓及心肌炎,甚至死亡。
傳播途徑方面,EV71型感染和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和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病發初期開始已具傳染性,而病毒可以持續經由糞便排放達數星期,傳播時間較長。潛伏期一般為三至五天。
無疫苗、無特效藥
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EV71型感染和手足口病。用藥物治療症狀能紓緩發燒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大部分患者都會自行痊癒,病徵如發燒、皮疹及潰瘍通常會於一星期後消退。家長亦應留意患手足口病兒童的身體狀况,如出現持續高燒、反覆嘔吐、持續昏睡或嗜睡、肌肉抽搐或肢體忽然無力的情況,應立即求醫。
受感染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如派對、興趣班及游泳等),直至退燒以及身體上的水疱乾涸及結痂後兩星期,以免傳播疾病。為保障家人,特別是兒童,免受感染,必須保持嚴謹的個人及環境衞生。
現時香港並沒有疫苗可預防EV71型感染。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
保持良好個人衞生及環境衞生
- 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嬰兒的尿片後,應徹底洗手。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玩具或用具如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應徹底清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