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年輕化 病情緊急需通波仔 新一代支架減少復發 助血管回復自然脈動

更新時間:08:00 2025-09-09
發佈時間:08:00 2025-09-09

冠心病是本港都市病殺手,患者病發前往往沒有明顯病徵,直至在偶然下運動增加(例如上樓梯、急步行)出現氣喘、胸口痛、疲累等症狀時方覺可疑,但屆時血管可能已有嚴重栓塞,甚至有機會因心肌梗塞而猝死,患者需要及時接受通波仔手術保命。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劍明表示,若需要以手術治療,臨床上會因應不同患者個案需要而使用合適的「通波仔」支架,包括新型植入裝置「生物適應架」,有助回復自然的血管脈動和彈性,減低復發風險。

冠心病發作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胸口痛症狀。
冠心病發作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胸口痛症狀。

冠心病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患者近年有年輕化現象,臨床上可見低至三十多歲,而這跟生活模式有關。例如常吃高脂肪食物、有吸煙習慣、缺乏運動等,萬一病情嚴重,可能要透過通波仔手術作治療。


通波仔手術 解救血管栓塞

一般而言,血管栓塞超過七成;或阻塞位於重要供血位置,而患者有明顯病徵,醫生也可能建議進行通波仔手術。另外,急性心肌梗塞病發,也會引致該部位突然完全缺血而要即時進行通波仔手術。

譚醫生指出,傳統的滲藥性支架為定型結構,支撐效果理想但同時限制了血管活動。至於新型的生物適應架,則設獨有活扣及帶有彈性設計,於植入後半年內可溶解部分結構,可更貼合血管弧度,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由於病者的心跳及脈膊會隨着運動加快,可容許脈動的生物適應架,會更有效推送血液。

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劍明表示,生物適應架設獨有活扣及帶有彈性設計,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
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劍明表示,生物適應架設獨有活扣及帶有彈性設計,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


生物適應架助減低復發率

針對生物適應架,醫學界有兩項大型臨床研究,共跟進了約二千九百名冠心病患者,了解他們分別使用兩類支架(傳統支架與生物適應架)作通波仔手術的治療成效。結果發現,生物適應架組別的病人,於手術六個月後的復發率(包括心肌梗塞病發、死亡或重做手術)為極低水平,而兩個研究分別在手術一年後及三年後的分析顯示,相比傳統支架組別,植入生物適應架的病人復發率明顯有效地減少。

譚醫生強調:「冠心病患者應保持良好習慣,嚴控高血壓及糖尿病,有效管理體重,預防肥胖問題。例如採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包括適量吃蔬果、全穀物、橄欖油、堅果和魚類,以降低身體的炎症反應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建議吸煙者戒煙。」患者於通波仔術後亦可逐步恢復適量帶氧運動,有助促進心血管健康。建議每周做運動三至五次、每次三十至四十分鐘。譚醫生又強調,預防復發最重要是病人要定期覆診,接受檢查評估血管狀況及其他健康指標,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作出調整。

 都市人採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都市人採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跑手通波仔後 屢次跑步獲獎

曾有一名五十五歲男子,本身熱愛跑步亦常參與本地跑步賽事,因跑步時感到胸口受壓,運動表現大不如前,遂求診心臟科醫生。他接受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檢查,結果發現三條心臟血管在多個位置發現不同程度的狹窄,包括其中一條血管出現七成栓塞。經與醫生商量後,他決定進行通波仔手術,並採用了生物適應架作為植入支架。由於生物適應架部份結構半年後會溶化,血管脈動功能重啟,隨後供應給病人心臟的血流,會比一般傳統支架高。該名男病人術後康復理想,更多次在跑步比賽中奪取不同獎項,並於覆診時將獎狀送給譚醫生作回報,感謝他提供適切治療和鼓勵,讓他安心維持跑步運動的習慣及完成比賽的目標。

譚醫生最後提醒,治療冠心病有不同方案,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

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劍明表示,冠心病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引起外界關注。
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劍明表示,冠心病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引起外界關注。


通波仔手術知多少?

通波仔手術是以微創方式,大部份病人在局部麻醉下,在手腕進行穿刺,引入導管,在X光儀器下注射顯影劑,檢查血管收窄的實際情況後,決定進行通波仔手術的話,便會在收窄的地方引入球囊,擴張病變,以血管內腔超聲波儀器做更細緻評估,有需要會植入支架,以撐起阻塞的位置,讓該位置長期保持血流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