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41萬乙肝病毒攜帶者 1/4變肝癌或肝硬化

乙型肝炎 41萬乙肝病毒攜帶者 1/4變肝癌或肝硬化│康健講健康

更新時間:15:48 2025-09-01
發佈時間:15:48 2025-09-01

乙型肝炎可以毫無症狀,卻可能悄悄發展為肝硬化、肝癌。香港約四十一萬人攜帶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率高達九成,肝癌患者中更高達八成與其相關。所幸疫苗可有效預防,三針即可建立終身防護。你是高危人群嗎?立即行動,守護肝臟健康!

肝炎即是指肝臟細胞發炎。由病毒所引致的肝炎較為常見,現今已鑑別出最少五種不同的肝炎病毒,分別為甲、乙、丙、丁和戊型。不同的肝炎病毒的特性及傳播途徑也有不同。
甲型和戊型肝炎經由食物和水傳染,即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透過接觸或進食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傳播。乙、丙和丁型則主要由血液或體液(如羊水、精液和陰道分泌物)傳染。 
肝炎的徵狀要在潛伏期後才會呈現。每種肝炎的潛伏期長短不一樣,由兩星期至六個月不等。大部分患者沒有徵狀。如有的話,患者一般緩緩起病,病徵起初並不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燒、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厭惡吸煙、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當病情轉壞,患者的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的顏色,稱為黃疸。多數患者在三至六星期康復。由於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病徵皆類似,所以要透過徹底的血液檢查才可確定病毒種類。

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患者一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若未經妥善治理,長期帶菌者可演變成肝癌。曾有研究顯示,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的肝細胞癌與慢性乙型肝炎相關。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疾病,潛伏期為三十日至一百八十日不等,平均為七十五天。按照二○二○至二○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當中約百分之五點六,即約四十一萬人患有乙型肝炎。值得注意的是,母嬰接觸是乙型肝炎主要的傳播途徑,感染乙型肝炎的母親一般於分娩期間或於襁褓期間把病毒傳染給嬰兒,機會高達九成。於二○二三年,香港有約百分之二點四的孕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大多數新感染乙型肝炎的嬰兒和幼童都沒有明顯症狀。較年長的兒童或成人感染者,則有三至五成人會出現與其他肝炎相類似的症狀,例如發燒、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茶色小便及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
部分患者未能清除病毒而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受感染時的年齡越小,風險越高。若初生嬰兒受到感染,有九成機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而成年患者的風險則約半成。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終身感染,可引起急性肝衰竭。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當中,約百分之十五至四十的人,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

接種疫苗可防病毒感染

診斷是否乙型肝炎帶菌者必須透過血液測試。測試一般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如確診乙型肝炎,醫生會根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個別情況如肝功能、病毒指數、肝臟纖維化的程度和有否出現併發症等因素作詳細評估,以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複製,減低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覆診及進行相關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整個接種程序需要注射共三劑疫苗,完成接種第一劑後一個月注射第二劑,及於第二劑後五個月注射第三劑。

較高風險人士應進行乙型肝炎測試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和性伴侶
  • 注射毒品人士
  • 男男性接觸者
  • 有多個性伴侶的人士
  • 愛滋病病毒感染者
  • 經常接受血液或血液製成品的人士
  • 洗腎人士
  • 工作上會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