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 配合科研益生菌配方 有助逆轉脂肪肝

更新時間:08:00 2025-08-12
發佈時間:08:00 2025-08-12

近年來,脂肪肝在香港逐漸普遍,大約三成成年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諾指出,脂肪肝如果未能適當控制,除了有機會導致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還會增加代謝病如糖尿病的風險,以及會令膽固醇升高,從而引致心血管病風險增加,因此絕不可輕視脂肪肝對健康的威脅。雖然目前仍未有針對脂肪肝的藥物面世,但脂肪肝及早期肝臟纖維化卻能透過改善生活模式來逆轉,近年研究更指出抗氧化劑及益生菌等補充劑,能有效改善脂肪肝情況。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但只有極少數患者屬酒精性脂肪肝,絕大部分常見的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陳醫生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現代人不穩定的生活方式,例如缺乏運動、飲食不規律、攝入過多糖份、油脂和鹽分,都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因素。肥胖確實會令患上脂肪肝的風險增高,因此要由注意飲食入手,多吃蔬菜,少吃煎炸、油膩、澱粉質過高及高果糖的食物,定時進行適量帶氧運動,是預防脂肪肝的不二法門。」

健康飲食與適量運動,永遠是改善脂肪肝情況的最佳方法。
健康飲食與適量運動,永遠是改善脂肪肝情況的最佳方法。
不論是酒精性脂肪肝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也應避免飲酒令肝臟進一步受損。
不論是酒精性脂肪肝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也應避免飲酒令肝臟進一步受損。


任何年紀及體型均會患脂肪肝

雖然目前香港尚無針對小朋友脂肪肝情況的大型研究,但陳醫生卻發現脂肪肝有年輕化趨勢,「我的診所最近做了一項調查,檢查約一百一十名六至十八歲的小朋友,發現有百分之十五患有脂肪肝,估計是近年快餐文化流行,包括香港在內的各地肥胖問題一直在增加,尤其是早前疫情小朋友經常被困在家中缺乏運動,導致體重不斷上升,增加脂肪肝發生的風險。」

不過並非只有體型肥胖才會患上脂肪肝,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指出,有兩成體重正常的人患有脂肪肝。陳醫生認為或許與腸道微生物有關,「多項研究均指出,一些器官疾病包括皮膚敏感、哮喘、情緒病、腦退化等,均與腸道健康有關;而近年更發展了『肝腸軸(Gut-Liver Axis)』理論,如果腸道健康出現問題,壞菌數目增加釋出毒素,通過腸道滲透進入血液,導致『腸漏症候群』(Leaky Gut Syndrome),毒素經血液輸送到肝臟,進而引發一連串不良反應,有可能會引發脂肪肝問題。」


定期進行纖維化掃描

要解決上述問題,陳醫生表示,最重要的是定期檢查,「目前脂肪肝的診斷以纖維化掃描(FibroScan)為最精確方法,檢查比傳統超聲波更準確,能精準地量度肝臟的脂肪含量,及可量化肝臟纖維化的情況。值得留意的是,脂肪肝沒有明顯症狀,而且身形瘦削及年紀輕的人士亦有機會患脂肪肝,所以六歲以上人士應考慮每年進行檢查一次,盡早找出問題製訂治療方案。」

病人在服用益生菌前的CAP指數是310,三個月CAP指數回落至259,肝脂由重度降至輕度。
病人在服用益生菌前的CAP指數是310,三個月CAP指數回落至259,肝脂由重度降至輕度。


攝取益生菌改善脂肪肝

除了改變自身生活方式,患者也可考慮是否需要定期攝取益生菌,「強效的抗氧化劑常用於改善脂肪肝,另外亦可透過補充益生菌,加強腸道屏障提供保護,調節腸道平衡,或有助改善脂肪肝問題,更有科研指出雙歧桿菌對脂肪肝患者特別有幫助。」

陳醫生分享一位病人在不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下,服用益生菌三個月後,「更年期女士因荷爾蒙出現變化,增加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會,例如其中一名六十二歲女士,BMI指數及體重皆正常,早前進行纖維化掃描後,才驚覺有嚴重脂肪肝,其後CAP指數(用於量化肝臟內脂肪的積累程度)回復正常指標,反映益生菌在脂肪肝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期待未來能開展更大規模研究,進一步驗證其療效。」

陳醫生表示現時最精準又非入侵的檢查方法是FibroScan(纖維化掃描),能準確以數字去確診脂肪肝及其程度。
陳醫生表示現時最精準又非入侵的檢查方法是FibroScan(纖維化掃描),能準確以數字去確診脂肪肝及其程度。
近年研究指出抗氧化劑及益生菌等補充劑,能有效改善脂肪肝情況。
近年研究指出抗氧化劑及益生菌等補充劑,能有效改善脂肪肝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