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檔案|「通波仔」後要控制膽固醇

更新時間:08:00 2025-07-30
發佈時間:08:00 2025-07-30

「通波仔」後要控制膽固醇
配合術後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防心血管病復發

「通波仔」手術雖能有效改善血管狀況,但術後不妥善控制各項高危因素,患者仍有機會復發。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因之一,更可增加「通波仔」後的復發風險。部分患者調節飲食及生活習慣,或是服用傳統口服藥物後,膽固醇水平仍不理想。近年,有研究證實加配新型藥物PCSK9抑制劑,有效進一步降膽固醇,患者可與醫生商討,以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壞膽固醇過高可致血管閉塞

港怡醫院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總監及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謝德新指出,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壁因血脂積聚而形成斑塊,主要是「壞膽固醇」等沉積物令血管逐漸收窄甚至閉塞,甚至令心臟肌肉缺氧至壞死、心跳停頓而亡。動脈粥樣硬化早期徵狀不太明顯,部分患者在突然出現心臟病或中風才發現。當心臟血管收窄或阻塞達70%時,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俗稱「通波仔」)。


「通波仔」後仍要控制壞膽固醇

「通波仔」後並非一勞永逸,患者還需注重術後護理,尤其要控制壞膽固醇水平。有研究指,單是維持健康生活及飲食方式,一般只能將壞膽固醇水平降低13%至20%。因此,壞膽固醇水平本身較高的患者,需輔以藥物治療作進一步控制。「通波仔」後的患者除了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再次阻塞外,亦需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其中,他汀類藥物是常見的一線降膽固醇藥物。

根據歐洲心臟學會(ESC)的治療指引,曾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患者,需將壞膽固醇水平控制在1.4 mmol/L以下,並要比原本水平下降50%或以上。有大型研究顯示,即使採取傳統降膽固醇藥物等積極治療後,仍有80%的高風險及非常高風險患者未能達到指引中所建議的壞膽固醇控制目標。針對這群患者,醫生會考慮加入其他針對性的降膽固醇藥物。


PCSK9抑制劑有效降壞膽固醇

近年,有多項醫學研究顯示,PCSK9抑制劑與口服降膽固醇藥物聯合使用,可進一步降低43%至60%的壞膽固醇。PCSK9是促進肝臟表面壞膽固醇受體,進行新陳代謝的蛋白酶。透過抑制PCSK9的運作,促進肝臟回收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水平。有研究指出,近70%使用PCSK9抑制劑的患者,其壞膽固醇水平達到理想標準,並比原本水平下降超過50%。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病情,選擇不同的藥物組合,以達至最佳治療效果。

謝德新醫生提醒,高膽固醇的治療有不同方案,成效及副作用因人而異,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同時,亦應維持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以促進心血管健康,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

港怡醫院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總監及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謝德新
港怡醫院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總監及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謝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