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50 2025-07-28

過度曝曬於陽光下,紫外線(UV)會引發多種急性與慢性的皮膚問題。短期影響包括曬傷與皮膚發炎,而長期暴露則會導致皮膚過早老化、DNA損傷,以及皮膚癌(如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風險顯著增加。所以夏天同陽光玩遊戲前,記得要做足防曬!
暴曬皮膚會出現甚麼反應?
曬傷是過度暴露於紫外線後常見的急性反應,主要症狀包括紅斑、水腫和劇烈疼痛,而程度則決定於射線強度及暴露時間。
過度曝曬,甚至可能引發日光性皮炎,表現為皮膚嚴重發炎和細胞損傷,患處皮膚表現為紅腫、痕癢、灼痛,甚至出現水泡或風疹塊等症狀。
症狀通常在日曬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並可持續長達二十四小時,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血管性水腫或更廣泛的皮膚反應。
甚麼是UVA和UVB?
這些曬傷與皮膚發炎反應,可由不同波長的紫外線所致。長波UVA主要導致皮膚曬黑,射線會產生氧化壓力,導致皮膚內活性氧累積。活性氧是氧的「毒氣版本」,會改變基因及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使真皮內膠原與彈力纖維減少且斷裂,最終導致光老化皮膚的典型特徵,如深層皺紋、皮膚鬆弛及色素沉着,甚至損害皮膚細胞中的DNA。短波UVB則主要導致皮膚發紅,射線會直接破壞皮膚細胞中的DNA。
曬太陽會引致皮膚癌?
皮膚毫無保護地暴露於紫外線UVA和UVB下,均會損害皮膚細胞中的DNA,產生基因缺陷或突變,導致過早衰老和皮膚癌。世界衞生組織已將紫外線列為「一級致癌物」,可分別作為腫瘤的誘發因子及促進因子。
皮膚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逐年上升,而紫外線為其主要致病因素。
常見的皮膚癌種類
皮膚癌主要分為非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瘤。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最常見的皮膚癌,臨床上有百分之六十的皮膚癌都屬於此類型。患者通常在四十歲以上。患處通常是在被陽光曝曬的地方,如頭、頸和身體上半部,也有在手臂和腿部。 顏色可能是紅的或淺色,容易被患者忽略。典型臨床表現為持續增大的丘疹,或易出血且難以癒合的瘡口,即所謂的侵蝕性潰瘍(Rodent Ulcer),有如被老鼠咬傷後邊緣參差不齊的潰瘍。基底細胞癌成長得很慢,通常不會擴散。但若不接受治療,基底細胞癌可能深入皮膚的深層,損害附近的皮膚,使得治療困難,增加皮膚癌復發的機率。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比較少見的皮膚癌,約佔百分之三十。患者多在五十歲以上。多見於陽光曝曬部位,包括頭、頸、手和手臂或腿部。通常無不適症狀,或癢或痛。患處呈鱗屑狀、過度角質化的丘疹或結節,或可以潰爛。在幾個月中,可以擴散到身體其他部分。
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
最嚴重亦是最少見的皮膚癌,約佔百分之十。如果及早發現,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患處多無不適,或癢或出血,通常是出現一個新的斑點,或者痣、胎記、雀斑產生變化,可以是大小、形狀和顏色的改變,通常會持續一、兩個月。
做足防曬最重要
在陽光下不做防護措施、長時間在太陽下工作或停留、 不常曬太陽但偶爾曝曬、住在紫外線數值高地區(如南非和澳洲)、童年曾被曬傷、皮膚較白和眼睛藍綠,以及身上有很多痣的人群,均屬皮膚癌高風險族群。
皮膚癌由於在患者外觀上較為明顯,檢查皮膚至為重要。一旦懷疑皮膚有異常的斑點,便應立即求診,而曾患皮膚癌的人士宜定期覆診。
為降低急性與慢性的皮膚問題的風險,日常應採取防護措施,包括使用防曬產品、穿着防護衣物及盡量在陰涼處活動。
儘管適度日曬有助於維生素D的合成,但過度曝曬的有害影響提醒我們,做好防曬保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