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0:00 2025-05-05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正黏液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傳播,亦可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而傳播。
香港人口稠密,加上港人常處於車廂、辦公室、學校和診所等密閉且擁擠的空間,增加流感廣泛傳播的風險。
已知可感染人類的季節性流感病毒有三種類型: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流感因其變異性強而常引起大流行,乙型流感雖然變異速度較慢,但仍可導致嚴重的季節性流行。雖然乙型流感只有兩個分支世系,分別是「乙型/山形世系」和「乙型/維多利亞世系」,其變異速度較甲型流感慢,較少引起大流行,但仍可能導致嚴重的季節性流感爆發,尤其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感染率較高。
抵抗力差宜接種疫苗
乙型流感的傳播主要依賴於飛沫傳播,也可透過接觸被污染的物體或表面而傳播。感染後,患者可能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涕或鼻塞、頭痛、肌肉疼痛、疲倦、全身無力,或有時伴隨噁心或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感染後一至四天內出現,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大多數人會在一周內康復,但對於某些高危人群,如老人、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本身抵抗力差的人士,在感染流感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更高。
在本港,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十七歲女童,她起初只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病徵,因此不以為然,約一周後才向私家醫生求醫,並於幾日後出現抽搐的情況,被緊急送往急症室,同日被轉送到屯門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經鼻咽拭子樣本化驗後,證實對乙型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並診斷為乙型流感併發腦病變。目前她仍然留醫,情況嚴重。乙型流感病毒對兒童、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等高危群組影響確實可以很大,有機會導致併發症例如肺炎、支氣管炎和中耳炎,嚴重個案甚至可引致心肌炎和腦炎等。
全科醫生劉漢鵬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疫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且無法完全保證免疫,但已可大大減少因感染流感而入院留醫和死亡的風險。在疫苗接種計劃下,不少香港市民都接種了流感疫苗,有效提升群體免疫,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二○二五年年初流感季節中的成人嚴重個案數字和兒童流感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個案,較二○一八/一九流感季節大幅減少。
流感疫苗每年更新?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在全球流感監測和疫苗株選定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會透過全球流感監測和應對系統持續追蹤流感病毒的變異情況,並每年召開會議,預測下一季可能流行的流感株,建議下年度流感疫苗的組成。
由於北半球與南半球流感季節的時序並不相同,所以世衞公布這兩個地區的建議的時間表也有差別。世衞會於每年二月/三月份,公布北半球地區建議採用的品種,以便北半球地區的居民,可及時於來臨的冬季流感季節(即該年的年尾或第二年的年初)得到更新的疫苗。此外,世衞會於南半球流感季節的前一年九月份,公布南半球地區建議採用的疫苗病毒品種,以便該區在下一年的冬季可以得到疫苗供應(南半球的冬季通常在每年的六月至八月之間)。在病毒品種建議公布之後,製造商可開始預備疫苗生產,應付流感季節。
香港政府採購的季節性流感疫苗嚴格遵循世衞每年二月發布的北半球疫苗建議,並且一般會在每年十月,即新季度疫苗開始供應後,啓動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這些疫苗一般會在翌年七至八月到期,年度疫苗接種亦會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