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4:30 2025-03-27

不少女士聽過子宮頸癌或卵巢癌,但原來本港第一大婦科癌症為子宮內膜癌,有醫生表示,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市民熟悉程度較低,不少女士或因而延遲就醫。醫學界近年發現患者具有基因變異dMMR(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以往晚期患者只有化療可選,近年就發展出對應的免疫治療可用,為患者帶來新希望。香港防癌會亦正式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 「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希望鼓勵相關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延展希望。
香港防癌會改善癌病人基金委員會主席楊美雲醫生表示,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相比一般人士較為認識的卵巢癌或子宮頸癌高出近一倍,又以45至54歲的女士最為常見,建議女士們,以至年輕女士切勿掉以輕心。
早期症狀不明顯 易忽略
楊醫生提醒,子宮內膜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未停經女士的主要表現為陰道異常出血,例如經期長而頻密、月經之間出血、停經後出血,這些情況容易被女士誤作月經紊亂而被忽略;至於停經後的女士則有可能出現陰道異常分泌,若於更年期前後出現,亦有可能被女士們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
直至出現較明顯的症狀,例如性交或小便時骨盤疼痛、下腹出現硬塊、大便習慣異常、陰道排出膿血等才求醫,往往反映病情已達中、後期。今年約50歲的Frances就曾經因為誤以為不正常出血為更年期症狀,而未有及時察覺求醫,直至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接受活組織抽取檢查方確診患上子宮內膜癌。
早、中期患者一般可透過手術、放射治療或化療處理,而晚期患者以往只有化療的選擇,導致存活率明顯較低。不過,楊醫生表示,近年醫學界發現約有三成患者具有基因錯配修復缺陷/ 微衛星不穩性高(dMMR/ MSI-H)的基因變異,近年就發展出針對性的免疫治療,為患者帶來化療以外的選擇。
國際研究:免疫治療成效理想
大型國際研究結果就顯示,對於晚期dMMR/ MSI-H子宮內膜患者而言,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的成效理想,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高達61.4%、36個月總存活期則達78.0%,並能降低病情惡化或死亡風險達72%,故已獲多個國際指引納入為一線治療建議,本港亦已跟隨納入為標準治療。
有見及此,香港防癌會亦首度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助醫計劃旨在資助癌症患者購買醫院管理局非安全網上的自費藥物,該會期望可以藉此鼓勵相關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Frances在確診後接受相關治療後一段時間便發現復發,二度接受化療及電療後再發現肝臟出現腫瘤,故去年開始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並經醫院社工轉介參加助醫計劃,治療期間狀態大致理想,未有出現嚴重不適,亦紓緩其經濟壓力,寄語同路人積極接受治療,勇敢面對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