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檔案|過度活躍症兒童6成半人成年期仍病發 醫生籲切勿自行停藥免增患情緒病風險

更新時間:08:00 2025-03-18
發佈時間:08:00 2025-03-18

本港逾1成學童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有研究指6成半人成年後仍有症狀,當中部分人因擔心被歧視會自行停藥。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現有長效藥物可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性,有助控制病情。有關注組織就建議當局加強過渡服務,協助青少年患者過渡到成人精神科。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指出,不少人誤解ADHD只影響兒童,其實約6成半兒童患者成年後仍有症狀,他們會因專注力弱致工作易出錯、容易遲到,而自制能力弱,致容易過度揮霍。


逾6成年輕患者自行停藥惹關注

陳醫生引述有海外研究發現ADHD年輕患者,在治療開始1年後,逾6成、18至24歲患者會自行停藥。患者或因怕被歧視、患抑鬱症等而抗拒求醫。另有研究指少於五分一成人患者接受ADHD治療,令其病情失控,甚至誘發抑鬱、焦慮問題。

陳建議患者與醫生商討彈性的用藥方案,目前治療ADHD藥物主要分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及「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前者能改善腦部物質的失衡,加強對衝動、專注力的控制,研究指患者對此藥的反應率高達7至9成,服藥1至2小時開始發揮作用。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屬抗抑鬱藥物,同時可改善相關症狀,惟藥力要持續服數星期才起效。兩種藥都有副作用。

臨床上會視乎患者病情及日常生活習慣,處方及組合不同時效的中樞神經刺激劑,有長效藥物的藥效可長達13至14小時,患者只須每日服藥1次,比起每日服幾次藥物更有動力依時服藥。


促加強支援過渡期服務

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建議,當局加強過渡服務,協助青少年患者過渡到成人精神科,並提供跨專業一站式治療服務,包括建立良好醫患關係,有需要時轉介心理學家及職業治療師等,從而提升患者就醫意欲。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兒科及精神科學系David Coghill教授指出,提供優質的過渡服務,以幫助兒童和青少年順利過渡到成人服務也非常重要,建議在ADHD過渡服務中,參與團隊要與患者有良好溝通,包括及早討論病情、定期評估狀況。

現年20歲的Chloe,約7歲時確診ADHD,有時會衝動、暴躁,之後開始服藥改善情況。她曾因過渡至成人服務,要重新向醫生講解病情,並在調整藥量後加劇了副作用,建議有關過渡期要有多些支援。

左起:ADHD患者陳小姐、專注不足_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女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ADHD患者Chloe。後排為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兒科及精神科學系David Coghill教授經ZOOM參與是次活動
左起:ADHD患者陳小姐、專注不足_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女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ADHD患者Chloe。後排為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兒科及精神科學系David Coghill教授經ZOOM參與是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