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08:43 2024-06-13

跑鞋行業估計到二○三一年的年收入將升破七百四十億美元,是一盤大生意。早前有美股分析員企街數波鞋,實地考察一眾品牌的真實受歡迎程度,結果「一代波鞋王」Nike並非消費者首選,而是市值升到已晉身標普五百成分股的Deckers(DECK)旗下Hoka One One。
這個結果無疑對長年雄霸波鞋界的Nike是個警號。事實上,今年二月Nike已因為業績插水和庫存量過高而宣布裁員。儘管美股處於大牛市,Nike股價卻不斷下沉,年初至今再瀉一成二。
與此同時,一眾圍攻Nike的新興「波鞋股」如Deckers、有網球壇傳奇費達拿加持的ONON、大力投資科研的SKECHERS(SKX)、史蒂夫·馬登(SHOO.O)、主攻運動休閒涼鞋的CROCS(CROX.O),甚至傳統死敵 Adidas(ADS)等,無論前景或股價都完勝Nike,向「鞋王」敲響警鐘。
今年二月,Nike宣布裁減約百分之二人手,受影響員工約一千六百人,集團行政總裁杜納霍(John Donahoe)表示,裁員行動分兩個階段執行,第二階段將於本月底展開,預計涉及美國總部約七百四十名員工。
過去兩年,Nike銷情因為全球疫情而受惠,但自從各地開關後,業績急速走下坡。由於疫情期間消費者被困在家,刺激不少人網上消費,包括購買甚至炒賣波鞋,例如Nike經典「Air Jordan 1 High」二手價曾炒高六成以上,帶挈Nike被視為抗疫神股,股價於二一年底炒上歷史新高。

新品牌排隊爭上位
之後,Nike的銷售開始見頂,去年中自爆庫存量高達八十五億美元,比集團自己披露的安全警界線高出兩成三,對於二○二四年度的銷售預測亦低於市場預期;加上「Air Jordan 1 High」二手價大冧,投資者擔心「波鞋泡沫」爆破,觸發Nike股價狂瀉。
據Nike解釋,業績不濟主要因為成本上升,包括運費和物流費用,以及去庫存的劈價活動增加。翻查過去三年業績,Nike每股盈利每年其實有超過一成增長,與股價走勢完全背馳,反映市場着眼的並非Nike的往績,而是前景。
波鞋尤其是跑鞋市場估計到二○三一年的年收入將升破七百四十億美元,被視為一盤大生意。華爾街投行自然想快人一步發掘明日之「升」,甚至不惜出動年薪動輒過百萬元的分析員企街數鞋,企圖發掘出哪隻跑鞋股最具潛力。

早前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員在紐約中央公園數波鞋,觀察哪款品牌的跑鞋最受跑友歡迎,結果Nike僅排第二,首選竟然是新勢力Deckers旗下Hoka One One,佔調查人數一成九,對Nike無疑是個警號。
○九年成立的Hoka原本是法國運動鞋公司,主要業務包括設計和銷售跑鞋。該品牌首次在跑步行業獲得關注,是因為生產具有超大外底的跑鞋而聲名大噪。Deckers 斥資僅一百一十萬美元便將公司收歸旗下,十二年後竟變成金礦。從一八年起,HOKA每年的營收和淨利潤都維持五成以上增長,其中以HOKA One One最強勁,令母公司成為近年升勢最澎湃的運動鞋股。

排第二名的Nike不但只佔一成七,而且被另一美國品牌Brooks追至並駕齊驅。Brooks Running 原本是一家美國運動器材公司,成立於一九一四年,最初生產各種運動鞋,○一年開始專攻運動鞋。
緊隨其後的是估計佔一成二市場的ASICS阿瑟士,該公司來自日本神戶。同樣來自日本的New Balance則佔百分之八市場,該公司去年簽下紅遍美國和日本的棒球選手大谷翔平做代言人,甚至替他推出個人專屬 LOGO,媲美Nike替籃球巨星佐敦推出的「Air Jordan」。

五年來無出人氣波鞋
港人北上至愛掃貨的昂跑ONON因為有網球天王費達拿做股東,估計約有百分之六佔有率。反而國際研究公司Euromonitor指佔全球運動鞋一成一市場的Adidas,據大摩分析員實地統計只約佔百分之五。不過以股價衝量,Adidas卻遠勝Nike,Adidas去年是自九二年以來業績再次轉虧,惟投資者更看好其前景,尤甚是中國市場。

其實根據大摩的調查結果,無一個運動鞋品牌擁有超過兩成的市場佔有率,可見競爭相當激烈。杜納霍直言對Nike今年的業務展望更謹慎,尤其是疫後網購增長很大機會繼續減速。為重振雄風,Nike除了大手裁員外,亦計劃減少產品種類,但市場擔心會否打擊其競爭力和未來收入。自一九年推出「Nike React」後,該公司已無法推出另一款熱門運動鞋。
去年在亞馬遜Prime Video上映的《Air》獲得觀眾極高評價,故事關於當年Nike如何在劣勢中反超競爭對手Adidas和Converse,而一切都關乎Nike簽下年輕的米高佐敦做代言人開始。今次Nike能否再次翻身,令人拭目以待。
曾力逼鞋王 Under Armour 一閃即逝
潮流興衰猶如無定向風,一眾新興運動鞋品牌雖然風頭一時無兩,亦難保人氣一閃即逝。近期急速下墜的要數靠瑜伽服突圍的LuLuLemon(LULU),再早的是一度被認為可挑戰Nike的Under Armour(UA)。
幾年前Under Armour乘着從Nike手中搶走NBA「史上最偉大三分射手」人氣王史提芬居里做代言人,波鞋銷量勢如破竹,在北美更首次超越二哥Adidas成為第二大運動品牌,被《彭博商業週刊》捧為「下一隻 Nike」,甚至進軍香港狂開店。
豈料短短五年時間,Under Armour就由天堂撻落地獄,一方面公司捲入多宗醜聞,包括內部涉嫌歧視女性,導致前行政總裁Kevin Plank下台,繼而被傳媒揭發涉嫌造假帳催谷業績,公司股價和市值因此狂瀉,如今已不復當年勇。
Under Armour創辦人Kevin Plank讀大學時熱衷於美式足球,當時最苦惱的是球衣的排汗問題,希望找到合適的布料製造「夢想球衣」,竟成為創業契機,大學畢業後即開設自己的店舖,並率先推出走高檔路線的緊身吸汗運動裝系列,結果一炮而紅,連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成為粉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