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6:30 2025-07-30

不少老股民心中的愛股「大笨象」滙控(0005),上周股價終於重返「紅底股」行列,創下自○八年金融海嘯後新高,年初至今大升三成三,不計股息除淨因素,當年高位追入的投資者終於返家鄉。
滙控由股價穩定的大笨象搖身一變成「飛象」,全因三大原因,包括美國減息預期一再延遲,有利銀行息差收入,公司持續巨額回購推動股價上升,以及一系列的瘦身動作獲市場認可,尤其是北水甚為積極掃貨。
本周一滙控收市企穩一百元大關,惟專家認為現時估值偏高,市帳率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股息率亦跌至六厘七左右,不宜高追,可待回調至九十元水平再上車。

早年人人都說「大笨象」滙控不及當年勇,其實過去三年,滙豐的盈利每年都交足功課,本周三集團公布第二季業績,股價上周二率先重返「紅底股」,觸及一百元大關,雖未能企穩收市,至上周四終一口氣升至一百○二點三元高位,本周一收報一百○一點一元,今年已累升超過三成三,跑贏摩根大通(JPM)、美國銀行(BAC)等美國大型金融股。
單計股價,滙控已創下自○八年金融海嘯後超過十七年新高,如果計及多年來派息,更創下史上新高,難怪獅王重返紅底股當天,不少投資群組的網民都非常興奮,感慨稱自己的陳年蟹貨終於返家鄉,有人後悔幾年前新冠疫情時滙控股價跌穿三十元沒有「瞓身」,亦有長情股東表示計及股息早已回本,所以對重返紅底股「沒有甚麼感覺」。
九一年已經持有滙控的資深股評人陳永陸是其中一人經歷了二十八元「世紀供股」、遷冊及疫情時取消派息等重要時刻,他說︰「滙控曾經傷透股東的心,之後派返息及回購,股東們都開心返,我有一萬股變咗自己名,放在保險箱,揸到現在!」


擁躉百感交雜
作為滙控老股東,他說計及派息、供股,就算在最高位買的股東成本價大約是七十九元,現價都已經有錢賺,「對股東真係交待得到,公司新策略主打全球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利潤率高,如果投資者想穩穩陣陣收息,滙控股息加回購平均每年都有一成左右回報,絕對值得買,但可以趁周三業績後再決定,如果沒有太大驚喜,股價升得多就會有調整,到時趁機吸納。」
大華繼顯(香港)研究部策略師楊韻說,滙控股價大升後,現價估值偏高,股股價升至一百一十元已經好大阻力。「現價市帳率達一點四倍,滙控歷史平均市帳率都是○點八倍,股價短線再升空間有限,陳年蟹貨不妨先沽一半,再留一半繼續收息。」


獅王今輪發威,不外乎三大原因,其一在於美國利率長期高居不下,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連珠炮發,出口術希望迫使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減息,但美國的通脹數據受到關稅影響,最近有回升之勢,聯儲局仍擔心太早減息或刺激通脹大幅反彈。
此外,美國一連串經濟數據如失業率、新申領救濟金人數等未見急速惡化,導致聯儲局遲遲不願減息,市場原預期今年減息三至四次,現已縮減至減息一至兩次,最早九月才會進行。
銀行向來倚賴息差賺錢,利率高企有利國際銀行股的淨息差收入,對坐擁龐大低成本存款的滙控而言,息率高企意味息差擴闊,美國一眾銀行股如高盛、花旗(C)、摩銀大通及富國銀行(WFC)等股價近日都創下近年新高。楊韻銳稱,市場預期美國減息一再延遲,「特朗普的關稅戰影響或未完全浮現,市場估計今年只減一、兩次。」
派息回購推動股價
不過近期本港銀同業拆息下跌,市場估計會影響滙控第二季的淨息差。例如投行高盛預計第二季滙控的業務淨利息收入較上季減少一億美元,約為一百○五億美元,主要因為香港銀行同業拆息按季下跌約二百個基點,但匯率變動及結構性對沖再投資應可部分抵銷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次,滙控持續回購股份和派高股息,是推動股價重返紅底的另一主因,集團去年第四季只回購二十億美元股份,今年第一季公布業績時宣布加碼至三十億美元,並在五月二日股東大會後展開。
由前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推出的回購計劃,一直是集團股價的定海神針。歐智華炒房出身,固然熟悉股民心理,其後的接班人同樣清楚集團的營運和資金狀況,繼續推出回購大計,既穩住股價,又留住長情股東。

股息方面,由於滙控持續加強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 (CET 1),市場估計集團除有能力再推出大型股份回購計劃外,更可繼續派發高息,目前滙控股息率達六點七厘,高過中電(0002)、電能(0006)及煤氣(0003)等傳統公用股。
隨着滙控晉身高息股行列,內地持續減息谷經濟下,內地的投資者開始追逐其股份。富途證券的數據顯示,單計過去六十日,港股通便淨掃入一千八百萬股滙控,淨流入金額達十七億元。截至七月二十四日,北水持倉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的滙控持股比例高達百分之八點四,市值約一千五百億元。
「滙控年初時的股息率高達七至八厘,加上每季派息,吸引不少投資者買來收息,今年以來北水持倉累計增加了百分之○點三,如果美國未來進入減息周期,七至八厘的股息率相當吸引。」楊韻銳說。
谷非利息財管生意
第三,滙控近年「瘦身」的成效開始顯現,市場亦看好其節省成本的策略。近年集團加快出售非核心業務,去年完成以約一百○二億美元出售加拿大業務,今年初再將巴林零售銀行業務賣走;五月於法國裁減三百四十八個職位,七月再以約二十八億港元將英國壽險業務賣給英國的保險和退休金公司Chesnara,連大本營香港都傳出裁員消息,裁走約四十名投資銀行家。
至上周五,滙控再傳出裁減德國股票團隊,以及收縮亞洲和中東以外投行業務。楊韻銳分析道︰「我相信滙控近年一直為減息周期作準備,一旦開始減息,淨利息收入就會跌,管理層大舉節省成本,將效率差的業務或資產賣走,加上炒人節省成本,市場認同相關策略。」

自新任行政總裁艾橋智上場後,滙控即進一步重組,將全球業務簡化為四大部門,包括香港業務、英國業務、企業及機構理財,以及國際財富管理及卓越理財,以他在今年初的業績會上稱退出歐洲及美國業務後,將重點發展亞洲及中東的投資銀行業務,同時增聘人手,大搞財富管理,目標在中國增聘二千名財富管理專員。
事實上,隨着美國很大機會再次步入減息週期,銀行為填補缺口,就要搶攻非利息生意,例如「跨境理財通」、股票買賣佣金、銷售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等,以增加非利息收入。「市場看好大中華區財富管理,因為傳統銀行業務已飽和,估計財富管理會是滙控未來的增長點。」楊韻銳說。

樓市復甦 搶攻按揭業務
本地銀行其中一門大生意是樓市按揭,但過去數年本港樓市不濟,銀行不太願意承造太多樓按,加上中小企業、工商舖貸款都偏弱,導致「有錢無地方借」,失去了賺取息差的能力。
不過,本港樓市今年開始復甦,上半年一手新盤總成交量達九千二百五十宗,創下六年新高,更連續五個月每月有逾千宗成交,屬四年來首見。二手方面,根據土地註冊處最新數據,上半年共有一萬七千五百四十九宗二手私宅買賣登記,金額達一千二百八十二點七二億元,比去年下半年分別增加一成及一成四。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說,市場憧憬下半年美國減息,將進一步利好樓市,加上港股造好,下半年二手交投將在買家趁低吸納下隨整體大市走俏,二手私宅買賣登記量有力再升近一成半,上試兩萬宗水平的近四年高位。滙控最近重新加強按揭業務積極吸客,如上調一千萬元新按揭貸款額或以上的現金回贈,最多可獲百分之○點五八現金回贈。隨着下半年本港樓市成交繼續回升,應有利滙控的樓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