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老友話睇三國演義,經常提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實質例子並不多見,尤其是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死視為不忠,點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作反差不多。
例子的確很少,但唔係冇,而且極之正面,就算唔識抗旨的名將,但點都聽過他所用的理由,直至現在,已經成為名句。
話說在漢元帝年代,劉奭派遣大將甘延壽、陳湯遠征西域諸國,經過一段時間,漢元帝下旨甘、陳班師回朝,作為主帥的甘延壽立刻準備拔寨起行,但副帥陳湯不願意,認為西域尚有不少小國不但不尊重漢朝,而且屢犯漢境,於是以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拒絕班師回朝。漢元帝唯有任命陳湯為帥,繼續遠征西域,這是我了解為數不多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例子。
唔好以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會發生在古代,其實,現代亦會發生,而且凶險程度比陳湯那次更甚。有一段時間,歐洲、澳洲那些經營不善,面臨破產的公司,會要求中國買家接手。他們的如意算盤,就是如果經營理想,有盈利,就會以各種理由收回,唔好講賠償,唔被告返轉頭已經好彩;如果經營不善,最後要執笠,中國人不但要蝕錢,仲做埋冤大頭。
歐洲人想都想唔到,他們那些面臨破產的公司,到了中國人手中,大多數都可以起死回生,其實亦沒有特別辦法,只是降低成本,增加銷售。而降低成本的最佳辦法就是將生產線搬到中國,當生產成本降低,銷售自然理想,盈利就會出現增長。
荷蘭有一間公司叫安世半導體公司,生意做得很差,負債纍纍,於是想辦法賣畀中國,最後由中國企業聞泰科技全資收購,不但做到起死回生,而且每年仲有巨額利潤,正當要開香檳的時候,荷蘭政府勢兇夾狼,眾目睽睽之下,以冷戰時期法律凍結安世半導體資產,連中國籍的CEO都要換人,擺到明是明搶。老實說,如果今日要凍結安世半導體,倒不如當日唔批准聞泰科技收購。如果是單一事件,問題都不會太大,但中國在歐洲、澳洲類似收購,都唔知有幾多,如果荷蘭政府成功,其他政府亦可以用同樣法例,凍結甚至沒收中國在歐洲的公司,到最後,中國在歐洲的資產沒有了,所以,中國要非常小心處理這些事。
荷蘭政府可能唔知道,安世生產線是在中國四個城市,接受安世中國管轄, 安世荷蘭只是一個辦公室,當荷蘭凍結安世之後,安世中國的領導層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拒絕接受來自荷蘭的指令,令到全歐洲的車企晶片陷入恐慌,但冇人話中國做得不對,畢竟荷蘭這種強搶式做法很難令人接受。最大問題是安世如果交唔到貨,買家是會要求安世荷蘭賠償,最後可能會倒閉,荷蘭政府今次真係偷雞唔到蝕包米( 唔只一拃咁少) , 以後邊度會有人去荷蘭投資,拯救荷蘭的蝕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