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之路│楊立門

「計劃經濟」並不是西方主流經濟學說所推崇的發展模式,因為它與自由市場經濟相悖,在大部分有政黨輪替的民主制度社會也很難實行。環顧全球,中國是唯一實踐計劃經濟而得到明顯果效的國家,不論是工業科技、清潔能源、糧食自主、脫貧、減碳等領域,差不多是說得出便做得到。

Labubu屢次在拍賣場創佳績。

唯獨是文化影響力、國際形象和潮流產業這些「軟」實力,不是規劃了便會出現的。受眾每人都有主觀判斷,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物的觀感受極複雜的因素影響,當中還摻雜了政治因素,所以文化產業要打出國際,切忌中央指令,更多是靠水到渠成。水到渠成者,就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規模達到某個臨界點,產物開始有自主的技術、品牌和可信度,海外的用家對其產品的信賴和好感便會折射到這個國家本身。同時,這國家的人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見多識廣,眼光和品味開始與世界接軌,它便自然有條件製造出有外銷價值的文化產品了。

回顧歷史,首先是歐洲大陸,繼而是英國和美國,之後是日本和最近期的韓國,他們的文化產業都是循這個軌跡發展起來的。這些例子中,國家參與的足跡不多,唯一例外可能是韓國,在三十多年前把文化產業定為其中一個重點發展的領域,政府夥同大企業一起投入,今天成績優異。但日、韓在戰後一直是西方的盟友,他們並沒有中國作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原罪」而處處被人封殺抹黑,所以只要他們的文化產品有一定水平,便可以在國際間與別國公平競爭。

中國在二○二二年的《十四五規劃》也定出了發展成為「文化強國」的目標,大篇幅地寫出很多理論、方針和措施,涵蓋範圍不可謂不廣,但焦點似乎是在國內的文化產業,可能是因為這個範疇的「可控度」較高。不過,國家今天的發展似乎已到達以上所述的臨界點,所欠的就是一個對中國較為友善的國際環境。皇天不負有心人,這個環境最近開始有瞄頭了。特朗普唯「美」獨尊的新政令一直牢固的西方陣營開始瓦解,在美國的關稅大棒下,中國是唯一有足夠底氣與之抗衡的國家,成為亂世中一個穩定的標桿,不但全球南方馬首是瞻,連西方陣營(包括日韓)也要等中國先出招,再圖後計。他們對中國的指責靜了下來,開始修補與中國的關係。早前中國又使出了開放入境這高招,逐漸但有效地使種種關於中國的謊言不攻自破。

隨着世人對中國的觀感改善,我們現正處於中國軟實力大幅提升的初期。中國的品牌開始打響知名度,從電能車、社交平台、電子商貿、人工智能、手機遊戲,至最近的潮流玩物(如Labubu),是中國出品賺世人的錢後再俘虜世人的心的第一波。

更多文章